首頁>情感>

在《決策的智慧》這本書中講了一個經濟學名詞,叫“沉沒成本”。

它的意思是:你為了實現某件事、得到某個東西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不幸的是,幾經嘗試,還是以失敗告終。於是,這些代價(成本)就“沉沒”了。

面對“沉沒成本”,人們的的錯誤表達方式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在投資之後,即使獲利前景黯淡,仍繼續投入大筆金錢(或時間,或其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理由是很簡單,人們不願意放棄已經投入的成本,想再次嘗試一下,期望使“沉沒成本”浮出水面。

說白點就是期望,下一次可以“鹹魚翻身”。

可結果呢?

除非你對所期望的事和物品擁有異常的熱情,並且確實選擇了一條正確的路堅持走下去,否則,很有可能會越陷越深,最後別說翻身了,動彈都很難。

這種方式發生的頻率非常高,相信大部分人都使用過。

第二種,在成本沉沒之後,仍假裝它沒有沉沒,假裝它未來還會繼續存在。

這一種的概念不太好理解。舉個例子來看一下。

某一天,你外出去銀行辦事。你乘坐了30分鐘的公交車,然後步行10分鐘後到了銀行。

結果發現,銀行裡排隊的人非常多。你前面等待的至少有40人。

那麼此時,你會怎麼辦呢?

除非你的事情今天不辦不行,否則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改天再來。

可是問題就在這裡,你忽視了今天已經沉沒的成本。當你下一次來時,必然先要花費同樣的成本。

而且,下一次事情能辦成還有一個假設,就是“你來的時候人不多”。

這就是第二種方式。

它發生的機率不太高,但一樣會帶來損害。

“沉沒成本”的例子每天都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婚姻中,也是屢見不鮮。

有人說,結婚之前應該多多地互相瞭解。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對方的底摸得越清楚,越能儘早將婚姻中的一些問題扼殺在搖籃中。

於是,漫漫愛情長跑路開始了。

等到嚐遍了愛情中的甜蜜、痛苦、爭吵、和好、分手、再和好等種種滋味後,終於放心大膽地走進婚姻。

這下不會再有問題了吧。

可婚姻有時候和做生意是一樣的,越是算計的精,越是容易出狀況。

比如,因為《愛情公寓》大火的陳赫,和相戀13年的女友結婚,婚後不到兩年就離婚;

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你我的周圍也都有。

他們的“沉沒成本”有多大?無法計算。

不過有一點,他們不屬於和“沉沒成本”死磕的那種。

我有個姐姐,和姐夫相親認識,戀愛三年,結婚。

從外部看,倆人搭配起來並沒什麼問題。

姐姐性格強勢,姐夫則比較溫柔;姐姐在銀行上班,姐夫是公務員;姐姐家世良好,姐夫家也不錯。

一度是我們本家的模範夫妻樣板。

婚後沒多久姐姐懷孕了,生了一個姑娘。

因為婆婆家離得遠,姐姐和姐夫一直住在自己爸媽家。

剛開始姐夫還擔得起“爸爸”的名號,伺候大公主小公主,毫無怨言。

漸漸地因為生活瑣事和觀念不和,問題就出來了。

丈母孃憑著自己當過媽,有經驗,凡事喜歡給個意見。

姐姐肯定放心自己的媽,而姐夫被指責過幾次之後,就有點撒手了。

孩子兩歲的時候,姐姐一提起姐夫就氣不打一處來。

她說,姐夫覺得住在丈母孃家不自在,所以經常不回來。就算回來,也不陪孩子,自己躲在臥室打遊戲;

她說,跟婆婆溝通讓婆婆管管兒子,婆婆卻一直和稀泥,替兒子說話;

最後她說,在姐夫手機上看到他和別的姑娘的聊天記錄,內容已經不能用曖昧來形容了。

後來我說:“那你為什麼不離婚呢?”

姐姐沉默。半晌後說:“他人品不壞,慢慢應該就好了。”

“男人總是成長得慢,有時候像小孩子一樣。”

“沒有爸爸的小孩太可憐了,我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所以當我第一眼在書中看到“沉沒成本”這個詞時,就想到了姐姐。

付出的時候不應該計較,否則就顯得太現實。

那得不到回報時,一直在賠本時,為什麼還要繼續賭下去呢?

真的對自己、對對方這麼有信心嗎?

說到底,只是捨不得那些已經沉沒的成本罷了。

最後還想說一個人,毛曉彤。

雖然她還沒有結婚,但是她對於“沉沒成本”的處理方法,實在太颯了。

簡單說來,就是毛曉彤外出回家,發現男朋友出軌,於是當機立斷,連夜收拾行李搬出了男友的家。

面對一眼就看得到的結局,就該這樣啊。

比已經付出的“沉沒成本”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及時止損啊。

從某些角度來說,婚姻更是需要算經濟賬的。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如果相愛,婚姻圓滿是最好的結局;如果不愛,分開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