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在一線城市工作的小夥伴都不得不就地過年,不能像往常一樣回老家和家人團聚。雖然少了一家人其樂融融看春晚的溫馨,但身邊不少朋友卻心裡暗搓搓得長舒一口氣,終於可以有一個名正言順的理由逃避家裡七大姑八大姨的追問——你怎麼還沒有物件?
這個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卻可以把許多在北京國貿、上海陸家嘴日理萬機、雷厲風行的Jennifer和Lucy打回原形。沉默的那幾秒鐘,我們在工作中取得了成就都變得不足以道,沒有物件成為了我們生活“失敗”的確鑿證據。在他們眼中,孤單一人在外地奮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是殘缺的。相比之下,在小城市過著一眼望到頭的安穩日子,早日結婚生子才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我們都知道,生活在不同的環境,思維和認知都會產生巨大的差異,所以許多人並不會選擇當面和親戚們理論一番,去為了“為什麼沒有物件的人生就是失敗的”這個問題爭得面紅耳赤。想著“大過年的”沒必要搞得不愉快,也就老實認慫,嘴裡說著“是是是,今年一定提上日程”,心裡卻是一萬個不服氣:我一個人自由自在的多爽,又沒有礙你的事。
但人總是矛盾的,很多時候雖然我們嘴硬,但心裡仍然會有焦慮、孤單的時刻。在朋友圈看到一個個同學結婚、節日時候成雙成對的秀恩愛、麥當勞第二個半價自己卻吃不下的時候,內心還是很渴望享受到甜蜜的愛情。生病時候一個人在出租屋裡,還要掙扎著起身倒水,可能就是這個瞬間徹底地擊中了我們,對現在的生活的意義產生了強烈的懷疑,“我們一個人背井離鄉的這麼拼到底是為了什麼!”也就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儘快脫單。
然而,現實的殘酷之處卻在,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你以為“願不願意”是關鍵,但願意了之後才發現“能不能”才是困難之處。繁忙的“打工人”的生活,幾乎要榨乾我們對生活中新鮮事物的僅存的那一絲熱情,彷彿自己還能有力氣保持呼吸、爬起來繼續“打工”已經著實不易,更別提有力氣認識一個新的人、走進他的生活、為了他改變自己的生活節奏。
隨著鬧鐘響起,疲於奔命的一天又開始了。昏昏欲睡的擠地鐵,匆匆忙忙的卡點打卡,修改著已經改了5遍的ppt,桌上開著會桌下刷著淘寶,晚上要下班了老闆又反饋了新的修改意見。加班到深夜,漫長的一天終於結束了,回到家洗個澡躺在床上,一看錶已經十點了,說好的今天要健身看書學習,明天再說吧,隨手點開了抖音知乎,開始一天中“終於屬於自己的時間”。誒,說好的今天要和xxx聊一會兒天,算了,今天已經累到不想說話了,還是明天再說吧。
終於到了週末,我要狠狠地補個覺,睡到中午才醒,點個外賣看看劇,也就晚上了。誒,好像和YY約了晚上一起吃飯?還是算了,出門還要洗頭化妝搭配衣服,第一次見面不打扮也不太好,找個理由推到下週吧。
日子就這樣一天又一天,我們的年齡從23,變成了25,變成了29,那句21歲時說自己要“奔三”的玩笑話成了現實,甚至都不要親戚催,我們自己都開始焦慮脫單的問題了。我們開始相親,在相親網站上介紹著自認為優異的背景,“TOP2畢業,年薪50萬,爸媽高知家庭,喜歡讀書、健身、養小寵物,性格開朗向上,想找一個志同道合的男生一起共度餘生。”再配上幾張精修過的“生活照”,終於鼓足勇氣放到了網上。但卻發現找到一個“合適結婚”的男生是何其困難。同齡的男生會因為思想不成熟、脾氣不溫柔、沒有上進心、物質條件不達標被pass,而事業有成、性格溫柔、年紀又沒有太大的男性,不是已經結婚,就是不婚主義,要不然目標就是24歲甚至更年輕的女生。
我們好像已經獨立,但又沒有真正在心理意義上獨立,還是想要一個可以成為感情寄託的另一半;我們好像已經成功,但又沒有成功到可以完全在現實中獨當一面,完全不考慮另一半的物質條件;我們好像已經看透愛情和生活的本質,但又沒有通透到完全不期待愛情的浪漫,不渴望被捧在手心的寵愛。這個年紀的我們,不再像小女生一樣容易被甜言蜜語和鮮花禮物感動,也不會輕易相信一句太容易說出口的承諾。
我們因為經歷而變得現實,卻因為現實,被現實殘忍地拋棄。
就這樣,在這樣一個尷尬的年紀,做著一份不上不下的工作,過著一種不好不壞的生活,一份“合適的”感情卻成為了得不到的奢侈品。現在我們願意了,我們不再執著獨自生活的自由,我們願意承擔家庭的責任了,但,太晚了嗎?
我一直認為,不要在自己走投無路的時候做選擇。結不結婚,說大了是“人生大事”,說小了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如果我們選擇了傳統的結婚生子的生活方式 ,那就遵守這場遊戲的規則,沒必要為了證明遊戲規則的不合理堵上自己的人生。我知道用年紀衡量女性的價值是多麼愚蠢且單一的價值判斷,但奈何婚戀市場的遊戲規則就是這樣可笑。我周圍太多年近30的女性朋友,他們優秀、美麗、上進、努力的生活,卻因為年紀的問題要低人三分。一個普通人的力量去對抗整個社會無疑是螳臂當車,既然心裡認為自己再怎麼掙扎逃不出這場遊戲的話,或者早知道自己對抗下去只會輸的更慘的話,那為什麼不在自己勝算更大的時候拿下這場比賽呢?
如果我們崇尚自由,認為愛情可遇不可求,婚姻也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的話,那我們又何必因為年齡的增長、父母的催婚而焦慮呢?
做出了選擇,就要承擔選擇的結果。我們很多的痛苦都來自於我們在上述兩種心理間不斷地徘徊、猶豫,既想要單身的自由、又想要家庭帶來的安全感,既不想為感情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卻又沒有能力承擔獨自終身的結果。就在這樣的猶豫中,錯過了選擇的最佳時機,在終於累了、倦了的時候草率做出決定,那可想而知不後悔的機率必然小之又小。
所以,在這個可以不用回家面對催婚的春節,何不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想要怎樣的生活。既然選擇了,就問心無愧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