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
有一長十米、寬半米的板子,架在離地半米高的地方,問參與者能否從一端走到另一端?
幾乎所有人都說“能”。
然而換了個場景:
同一塊板子,同樣的要求,只不過這次是架在兩座高樓之間。敢走過去的人便寥寥無幾。
那些有勇氣走過的人,是因為他們平衡力比其他人強嗎?不,只不過比其他人多了一份膽量。
正如世人所云:
決定你下限的,是你的能力;
決定你上限的,是你的膽識。
膽俗話說得好,“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我曾有一度認為,古今中外能人志士,無一不是因其專長而名聲大噪。然而隨著視野的拓寬,我漸漸褪去了曾經稚嫩的想法。
李斯因其成就而被人們熟知,然而,早年的他也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倉庫管理員,過著安逸的生活。而“改變”他人生走向的,竟是一群老鼠。
一次,他去茅房時,看見一群又瘦又髒的老鼠,見到來人便驚恐萬分,四處逃竄。隨後,他回去檢視糧倉時,卻發現倉庫裡的老鼠吃得肚子圓滾滾的,見了人也不躲藏。
這讓李斯百感交集,同樣的老鼠,膽兒大敢竄進糧倉,於是不用再愁溫飽;而膽兒小的老鼠,見人就逃,絲毫不敢動“妄念”,於是忍飢挨餓,骨瘦如柴。難道做人,不也正是如此嗎?
於是,便決然辭去了安逸的工作,一路“北漂”到秦國,實現了由一介布衣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的華麗蛻變。
如果他當初沒有足夠的膽量走出舒適圈,或許他一輩子都碌碌無為,自怨自艾。
我們普通人大抵如此,很多時候成就比我們多的人,地位比我們高的人,未必一定比我們優秀,但他們大多有著過人的膽量。
在機會來臨時,敢於抓住;
在困難來臨時,勇於面對;
在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時,他們往往“敢於天下先”
在我們猶猶豫豫地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兒”觀望的時候,他們已經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了。
當然,我並不是勸各位逞能,沒有辨別能力加持的勇氣,往往存在巨大隱患。
因此,“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識作為漢初三傑之一,也曾受過“胯下之辱”。然而,韓信忍辱胯下,是因為他膽小而不敢反抗嗎?
並不是非要拼個“魚死網破”才算有膽量,不畏後果的人,稱其量也不過是莽夫。有時候,為了達成自己的理想而選擇隱忍,也需要莫大的勇氣。
而韓信理智分析,自知寡不敵眾,寧可忍一時之痛,也不願斷了自己的遠大抱負。
只有清晰的辨別能力才能分清什麼時候該勇猛精進,什麼時候隱忍退讓,沒有“識”為支撐的膽量,往往會適得其反。
“有膽無識”往往事與願違我曾經的一位大學同學,渾身是膽,就是有些欠缺自知。練過兩年跆拳道,自認為“天下無敵”。好在為人正直,從不主動招惹事端,只是脾氣有些火爆。
有一日,在足球場上與他人發生了爭執,進而引發了肢體衝突。因為有人推了自己的朋友卻沒有道歉,而“正義感爆棚”的他決定這事兒“管定了”。
與對方“協商”未果後,便動了手。而他和朋友面臨的後果是:朋友的鎖骨粉碎性骨折,而自己小腿骨折,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以至於現在一到陰雨天就隱隱作痛,年紀輕輕就患了風溼。我不知道對方如何了,但我相信他卻是後悔也來不及了。
面對朋友遭遇的“不公平待遇”,他敢於出面,是一種勇氣,然而空有一身膽量卻輸在了沒有“識”。
在他認知範圍內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也沒有意識到出手的嚴重後果。而其苦果便是用剩餘的日子慢慢來嘗,悔之晚矣。
沒有“識”加持的膽量,終歸不過是莽夫之勇。
而生活當中,我們要麼少了“膽”,如履薄冰;要麼缺了“識”,膽大妄為。
很多時候“敢不敢”往往在於“能不能”的前面,
而“敢不敢”往往需要足夠的知識與辨別力做支撐,否則縱使前面是萬丈深淵也義無反顧,悔之不及。
你的下限取決於能力,而你的上限受限於膽識。
有了足夠的膽識,我們便可如“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越王勾踐一般,一路乘風破浪、披荊斬棘,沒什麼能阻擋我們。
願你憑著過人的膽識,邁向理想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