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有付出就會有收穫。但在家庭中,卻是誰付出的越多,誰受到的待遇越差。
前幾天,在某乎上看到一個帖子,題目是“奶奶癱瘓了,媽媽不想管怎麼辦?”剛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想這個媽媽真不懂事,還沒孩子想得周到。但看完,就不禁感慨,還真是誰付出的多,誰的家庭地位低,誰不被尊重。
1、誰付出的越多,誰受到的待遇越差
題主今年上大二,奶奶77歲,一年前因為摔下床癱瘓了。癱瘓之後,需要人照顧,爸爸要務農,媽媽就辭職,沒了工作。
奶奶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端屎端尿,姑媽很愛乾淨,看媽媽沒有照顧好奶奶,便和媽媽吵架,倆人也鬧翻了。媽媽經常抱怨,說家裡條件本來就差,現在她還不能工作,說姑媽多管閒事,說奶奶害她害得好慘。
往往是誰付出越多,誰受到的待遇越差
媽媽說話很難聽,什麼難聽說啥,還當著奶奶的面說。題主有時一反駁,媽媽就說我把她當成外人,把她當成牛,什麼都要為我家做。弄得我也不敢說她,可即便如此,她還是逢人就說奶奶害她。
之後奶奶又摔了,題主想醫院看看,媽媽很不耐煩,說:要死沒嘛。題主最後說,看到奶奶這麼可憐,他很難過,很痛苦,不知道該怎麼辦。
題主這段話,一字一句都是對媽媽的指責,說她照顧不好奶奶,說她經常抱怨、囉嗦,可他卻沒想過,奶奶癱瘓,到底該誰照顧?媽媽為啥抱怨?心理學的答案讓人心酸。
往往是誰付出越多,誰受到的待遇越差
2、法律沒規定兒媳對公婆有贍養義務
家裡有老人的都知道,照顧一個癱瘓的老人有多累,每隔幾個小時翻、擦身子,餵飯喂水,端屎端尿,夜裡都沒辦法睡個安穩覺。工作量,毫不遜於照顧一個嬰兒。更關鍵的是,照顧孩子有盼頭,他會一天天懂事。但照顧老人,卻是一天比一天絕望。
由此可見,照顧老人是身心疲憊。那該誰照顧老人呢?自然是兒子和女兒,而兒媳和女婿只是協助撫養義務。需要照顧奶奶的不是媽媽,而是務農的爸爸和愛乾淨的姑媽。
再者,媽媽為啥要抱怨?因為心裡苦吶,什麼活都幹了、什麼苦都受了,卻沒人體諒,都把她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都以為她很輕鬆。偶爾受不了抱怨一下,身邊人還一臉不耐煩:你咋這麼多怨氣?
往往是誰付出越多,誰受到的待遇越差
3、心理學的貝勃定律
曾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女孩跟媽媽吵架了離家出走。在外面逛了一天,飢腸轆轆,好心的麵攤老闆看她可憐,給她煮碗麵。女孩說:我們又不認識,你就對我這麼好。而我媽媽,卻對我那麼絕情。
老闆無奈地說:我只給你一碗麵,而你媽媽卻給你煮了十幾年的飯,不是應該更被感激嗎?是呀,有時候的我們對陌生人的一點恩惠就感恩戴德,卻把家人的愛當成習以為常。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貝勃定律,關愛麻木。
往往是誰付出越多,誰受到的待遇越差
一開始對家人好的時候,家人都很感激。時間長了,會讓家人覺得,你就該這麼做。一旦不能保持好的水準,反而會被家人抱怨:你現在為啥這麼自私。到最後,付出最多的人,反而成了家裡最沒地位的人。
因為人,總是對自己最好的人苛刻。因為人,總是不知足。
最後希望大家明白一個道理,愛人七分滿,剩下三分愛自己。
網友們,你們如何看待媽媽不管照顧癱瘓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