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美好而精彩。而這精彩與美好,需要人透過眼、耳、鼻、舌、手(面板)等感覺器官從細微處感受和體驗,從而獲得感性認識,然後經過分析整合上升為理性認識:對美好與精彩的認同與讚賞。就認知世界(事物)而言,認識主(知)體認知世界主要靠視覺,給大腦輸送資訊的佔比遠超三分之二,依次是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聽覺雖在認知事物中排行“老二”,卻在人與人的交流溝通尤其是面對面實時互動中穩坐“老大”交椅。就與異性交往來說,眼睛雖能“暗送秋波”、“頻頻放電”,但“一見鍾情”的成功率很低並且日後有“分道揚鑣”的可能,反倒是“鑼鼓聽聲,說話聽音”的耳朵,能在“弦外之音”中聽懂對方“心語”彼此感動而走進婚姻殿堂者居多。“談戀愛”三字,道出了有情人喜結良緣的“功臣”——嘴巴和耳朵。
人認知世界、接受外部的資訊主要靠眼睛,其次靠耳朵。,
有人自然會說,“戀愛”之談,功在嘴巴,與耳朵無關。這麼說,就有些差強人意,割裂了“言”與“聞”的關係。有言者,就有聞者,言與聞不可分:言在先,聞在後,無聞何以言?事實上,洗耳恭聽、悉心傾聽等,勝過言而不實、言而不當,更能贏得對方的認同與好感。
“談戀愛”固然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重要內容,但在人生樂章中,它只是樂章之一(談而不婚屢談屢婚等除外),雖然無比精彩,畢竟時長有限,不能代表人生交流溝通的全部。多數人皆有熱戀時“談不完(意猶未盡)、聽不夠(陶醉其中)”的經歷與體會,“言”與“聞”比較融洽,而在其它階段,“言者”與“聞者”的關係有時就很緊張,兩者難以握手言歡。就言者看,既有冷語相向、惡語中傷、軟刀子殺人等兇橫,也有潤物無聲、一語暖三冬等溫暖;既有欲語又止、吞吞吐吐的滯澀,也有開門見山、一言以蔽之的爽快,恕難列全。就聞者看,既有洗耳恭聽傾心而聽之尊敬,也有聞而大怒拍案而起之無禮;既有聞者足戒之自省,也有怒斬言者之專橫,頗難描繪。總之,言者與聞者,因地位、權力、利益關係等不同,交流較難做到平等和諧。
人與人的正常交流,除了要善言,還要善文,傾聽別人的話。
一般說來,社會的正常執行,源自社會成員間正常交流與溝通,從而形成合力前行的共識。不同的交流溝通主體(個人、企業、政府部門、國家等)在與對方對等的交流互動中,既要“善言”,更要“善聞”,才能維繫不同層面交流溝通的正常執行。就資訊交流、能量互換而言,我認為,交流主體的“善聞”(對自身有利)比“善言”(對他人有利)更重要,善聞是自我糾錯、糾偏回歸正常軌道不斷前行的重要保證。何以“善聞”?需樹立和強化“三聞”(聞言則敬、聞諛則慎、聞過則喜)意識,使不同層級的主體始終處於清醒、開放、自我糾錯(偏)狀態,不斷從各種形式的交流溝通中吸取上行的正能量。
所謂“三聞”意識,就是交流主體在與對方對等的交流溝通中,能重視和遵循“聞言則敬、聞諛則慎、聞過則喜”原則並處理好三者交集包容的關係,聞言有耐(虛)心以示敬,聞諛有警覺以示慎,聞過有雅量以示喜,反省不足以糾錯。若如此,既保證交流溝通的暢行,又化解誤入歧途的風險,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才擁有堅實的基礎。
聞言以敬,就是有耐心、能用心和寬心地聽別人說。
聞言,就是聽一般之言。不同主體間的有效交流溝通,是雙方(既是言者又是聞者)在角色變換與實時互動中完成並達到目的的:或消除分歧達成共識,或形成契約訂立合同,或交流思想孕育觀點,或……。文明禮儀的薰陶,很多人在多數場合皆以聞者自居而表示尊重對方,奠定交流溝通的和諧基調。聞言以敬,更多體現於交流互動的細節之中,以營造真誠、自由、寬鬆、和諧的交流氣氛。“敬”,除了以示尊重,更多表現為有耐心(不插嘴不打斷)、能用心(不誤解不曲解)、能寬心(寬恕包容對方逆耳刺耳之言)聽對方說,以保證交流互動的順利進行,雙方形成共識,實現和解或合作。從蒐集的一些案例看,利益主體的諸多紛爭,除去利益之爭,有很多源自交流溝通(談判等)中的不恭、不暢和不明;而上(管理者)下(被管理者)級之間的緊張關係乃至衝突,有很多是強勢方缺乏聞言者應有的剋制、包容與雅量,“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只是成為自炫的標籤和遮蓋專橫的擋板。
聞諛,就是聽恭維奉承之語。如果說,聞言是聞者(多為普通人)面對各式人等,那麼,聞諛便是聞者(多為官者富人)面對弱勢(晚輩下屬等)或訴求(有所圖者)群體。當前阿諛之風呈擴張之勢,連偏重“喻於義”的院校,也有博士在其論文中不乏對導師及師母肉麻的吹捧之詞,何況企事業單位?領導周圍尤其是一把手身邊,不乏阿諛奉承者,專說領導喜歡聽的話,其中夾雜各種顯性(赤裸裸地恭維吹捧)和隱性(委婉含蓄地抬轎吹喇叭)諂媚之聲。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告訴後人:諛其美者,或私(偏愛),或畏,或求(有所求),皆有其不同目的,聞者當自知、自明以鑑。聞諛則慎,對一把手甚為重要,尤其在取得若干成就後,務必警惕來自名利場的美言諛語和圈內人的歌功頌德,以避免沉醉於“人造”的歌舞昇平之中而樂不思進。
聞過,就是聽批評指責之語。人皆有好(喜歡)表揚惡(討厭)批評之陋,需透過學習、修養以及機制約束等內外途徑加以限制和克服。古往今來,少有“聞過則喜”者,多為聞過則怒或聞過則氣者。握有重權者,聞過,不僅大怒,有時還會以種種理由要了言者的小命。漫長的封建專制社會,很少有言官、言君(皇上)之過者。海瑞是例外,抬著棺材上朝,以不畏死而給皇帝提意見。小命未丟,不是皇帝開恩,而是要在滿朝皆貪官中樹立清官之典型,以固岌岌可危的社稷。擁權者聞過則喜,既需要外在約束將權力關進制度籠子,也需要內在修養與規範。真正的志存高遠(視野寬格局大)心繫天下者,始終以人民利益為重而不計個人得失,才能聽得進雖逆耳、刺耳但對人民有益之真言,才能明真相、覓真知、納真理,喜而後對言者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