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過年雖然是防範疫情的需要,但也替不少年輕夫妻解決了一個“亙古以來”的問題:到底去誰家過年?
小Z和小Q結婚八年,一起過年八回,從剛開始的“怎麼都行”到現在的“怎麼都不行”,總是為此搞壞了過年的氣氛。
丈夫小Z認為:帶老婆到父母家過年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老婆是“嫁”過來的老婆,那就是潑出去的水麼,再不應該戀棧孃家了。妻子小Q卻總是“不講道理”地就是想要回孃家過年。
她們向我諮詢這個問題的時候,是想看看能不能由我來“一言而決”到底誰該聽誰的,如果要一言而決,似乎讓他們逐年輪流就完了。但我詳細瞭解了他們兩個家庭的情況之後,卻覺得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小Z的父母是中學教師,小Q是父親是國營農墾公司副總,母親自己經營著一家小印刷廠,小Z父母對小Z從小要求甚嚴,督促功課特別用力,最終使小Z考上了985名校,畢業之後在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片區分公司應聘就職,相反,小Q現在卻是一名小學教師。
開始戀愛的時候,小Z十分滿意和小Q的戀情,覺得這是上天安排的緣分,他覺得自己的女朋友跟自己家庭有著天然的聯絡,父母過去是教師,現在女朋友又是教師,他似乎從她身上看到了過去自己生活的影子,他們的關係發展得很順利,很快就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
而相應地,小Q也對小Z表示了極大的滿意,也是基於同樣的緣故,她覺得她們的家庭在很多方面是互補的。所以,兩人很快就結婚了。
結婚之後,剛開始日子確實過得很甜蜜,但是時日一長就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來。
比如說雖然小Z現在作為公司負責某方面研發工作的工程師,有很高的收入,但無論是小Z還是他的父母,金錢觀念卻比較“落後”,照小Q看來就是過於節儉,甚至小氣。
小Q月工資不高,但花錢卻是大手大錢,基本上自己工資不夠花,有時候還要問父母要。
小Z很不以為然,認為不但不應該花那麼多錢在那麼多無關緊要的事情上,而且還得存一些錢以備將來。
但這個觀點老被月光族老婆嘲笑,她有一套理論,認為遇到大事有社保醫保,存錢沒什麼用。
小Z反駁說存錢是為了將來買房子買車子,小Q說房子我們結婚的時候我爸媽不是陪嫁了我麼,你不是現在就住著麼!車子我已經有了Q3啊,你想換你自己的車,那是你自己的事兒,我也沒攔著你,但你不是捨不得換你的大眾麼,你自己講的,車就是代步用的,那不就行了麼!
到了週末或假期,小Q常要和朋友們聚會,或者回孃家。在小Z看來,小Q回孃家就是一場災難,自己岳父母對待女兒就像對待公主,各種寵愛,自己老婆是各種放肆,而自己麼,有時候像空氣,有時候像奴僕,一回到孃家,小Q就特別驕橫,小Z就特別灰頭土腦。她們也會有意識地表達對他這個女婿的“重視”,但他覺得那“好刻意”,叫人不舒服。
而照小Q說,去婆家才是真正的災難,小Z家的規矩太多了,大事講規矩,小事講程式,小到洗碟碗擠牙膏之類也都得有順序,有“道理”。公婆也是有意識地“寬容”和對自己“好”,但是這種“好”叫人覺得好假。
這些問題的焦點一般都會在過年的時候分外集中,因為過春節假期較長,如果選擇去誰家父母家過年,就意味著另一個人會有很多不自由不自在,於是慢慢就有了對這件事情的爭執。
要解決這個問題,涉及到許多方面,我這篇文章暫不展開。
那這個問題是從哪裡出現的呢?這個問題的根源是兩個家庭生活,曾經有許多不同而導致的。也就是俗話說的,他們倆在戀愛的時候只關注了形式上的相似之處,而沒有看到兩個家庭實質上的諸多區別。沒有把“門當戶對”這回事真正搞清楚。
過去人們批判“門當戶對”,認為那是糟粕,愛情是純潔的,不應該被世俗所染。
批判的人的角度其實也比較小,就是家庭家底,誰有錢誰沒錢,光從這來說,門當戶對當然沒什麼科學性,但如果把當的意義放大到兩個家庭的物質基礎、文化氛圍、家風傳統等各方面,它就有一定的合理性了。
非門當戶對,可能並不僅僅是一家條件好,一家條件壞,而是這種好與壞所帶來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乃至思想思維方面的差異,這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如果對它有不科學的認識而純講愛情,然後走向婚姻,將來面對實際生活的時候,就會遇到困擾。
那“門當戶對”到底該不該講呢?確實需要講,但你講它的時候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你要看兩個家庭的價值觀相同不相同,文化傳統相同不相同,你要分析“互補”和“趨同”真正帶來的利好與妨害,這樣的話,你才算把“門當戶對”講對了,也才會對你的生活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