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對,就是不能讓他去,不然將來事太多,你一定要聽我的,親愛的。”

一回到家,熟悉的一幕再次出現,媳婦在和閨蜜聊得火熱,手機螢幕已經佈滿了水紋,就像冬天的窗戶上掛著的水珠,或許是溫度太高,抑或是口水太多,可以想象聊了有多久,聊得有多深刻。

“今天吃啥?”我一邊收拾東西,一邊問。

“別插話,自己弄去,沒看我正忙著嗎?”媳婦頭也不抬得說道。

“你老公回來了,正好你也問問他啊,看他有沒有資源?”電話那邊傳來媳婦閨蜜的聲音。

“聽見沒,問你那。”媳婦抬頭看我一眼。

“這樣啊,你們先吃飯吧,回來咱們再好好碰碰,”閨蜜很識趣地結束了他們的熱聊。

案例背景

媳婦麻利地把中午的剩飯熱了熱,邊吃邊給我說起來閨蜜的事情。原來,閨蜜的老公現在有機會外派到上海一年,其實就是到公司總部工作,但是閨蜜非常不情願,正在想方設法地讓她老公換工作,但是,合適的工作又不好找,所以,兩人在密謀對策找出路。

“你有沒有啥渠道給她老公換個工作,不去上海啊?”

“以她老公現在的位置,再找相當的確實不太容易,我可以試試看,不過,大花她老公怎麼想的,不管換不換工作,大花最想要的是什麼?”出於職業本能,我隨口問了一句。

“那肯定是家庭和睦,事業進步啊,不過大話老公咋想得還真沒說,我回來約一下,你跟她聊聊?”

諮詢過程

週末,孩子們在一起嬉鬧,幾個大人在一起重新開始密謀。

“怎麼樣啊,你們有沒有啥訊息?”大花很著急的問道。

“正在問,你先別急,我問你幾個問題哈”,我不知不覺中進入了諮詢狀態。

“首先,除了我,你現在還問了哪些人,效果怎麼樣?”

“不太好,基本上很難有很合適的。”

“換工作這個想法,你老公怎麼看?”

“他不太願意,畢竟他也是公司老人了,資歷也有了,再開始的話不太好弄。”

“公司有沒有可能改變決定,讓你老公不去上海?”

“已經問過了,不可能變,除非走人,實際上,去上海客觀地講,對我老公的事業發展是有幫助的,他也想去試試,但是我就是不想讓他去。”

“也就是說,現在的情況是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去上海實際上也是有利於發展的,那麼,你現在的顧慮到底在哪?”

“嗨,還不是擔心他去了以後,家裡沒人管了,我還帶著4歲的孩子,還得工作,這個家就亂了啊。”

“還有,你老公去外地一年,你得防著他紅杏出牆。。。。”媳婦迫不及待地為閨蜜補充。

“那不至於,我和老公大學同學,我們感情很好,對這個我們都很放心,主要還是家裡。”

我白了媳婦一眼,女人之間就怕這樣盲目的助攻,否則倒黴的都是男人。

我喝了一口茶,看了看在遠處玩的孩子們,繼續問道:“你擔心的家就亂了,確切地說,有哪些讓你擔憂的?”

“我也不知道,心可亂,一聽到一年不在,就覺得沒法弄了,這幾天焦慮得我都失眠了。”

在面對生活中的突發事件的時候,當事人往往有一陣的凌亂期,這時候大腦很難恢復到理性層面,所以,我得先把她的問題進一步澄清,從潛意識中帶回意識層面。

“突然間家裡的人際環境改變,究竟是好是壞我們一下子看不清楚,但是又不知道問題在哪,未來面臨很多不確定性,所以,我十分理解你現在的焦慮和不安。”

“對對對,就是這個感覺。”

“你還怪會體諒別人!啥時候你也這樣體諒一下我。”媳婦冷不丁地又插了一句。

諮詢的第一步就是共情,充分理解當事人的難處和處境,這是良好諮詢關係建立的前提。

“嗯嗯,那我們來看看,假如,你老公去了上海,你將會面臨什麼樣的情況?仔細想一想那個畫面。”

“如果家裡少了他,孩子肯定是我帶,家務也是我做,我還得忙工作,萬一我要是有啥事孩子就沒法弄了。”

“以前你們家有過這樣的情況嗎?”

“有,我們兩有時都會出差。”

“那時候是怎麼解決的?”

“讓我爸媽或者他爸媽過來幫忙。”

“根據你對雙方父母的瞭解,你覺得他們過來幫忙一年的可能性有多大?”

“他們肯定願意來,一直都說來,我們怕累著他們,就沒讓過來。”

“也就是說,你老公如果去上海一年,雙方父母來幫忙帶孩子,是可以實現的,對嗎?”

“對。”

看來不是現實的問題,還得進一步排查。

“這樣看來,帶孩子和你工作平衡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那麼,現在請你告訴我,真正你內心顧慮的是什麼?”

“其實吧,前一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說孩子成長期間爸爸的陪伴很重要,一年時間不見,我擔心對孩子有影響。”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兒女真是操碎了心,但是,有時候,過渡的擔憂反而成了負擔。

“也就是說,你現在的問題實際上是爸爸的角色對孩子影響的問題,對嗎?”

“對對,就是這個。”

到現在,問題才算正式澄清,接下來,就是引導來訪者進一步理性看待了。

“那我們來看一下,在你們的家庭模式中,你老公一般扮演的都是什麼角色?”

“現在想想,好像也沒啥啊,你看,家務他做得很少,接送孩子基本上都是我,如果有的話,我覺得就是孩子的一個夥伴,對,遊戲角色。”

我忍住沒有笑,真不知道她老公聽了以後有什麼感受。

“那這個遊戲主人公的角色,你覺得生活中有沒有可以代替的人?”

“這個我就可以,而且幼兒園還有其他小朋友。”

“既然接送孩子、家務可以由爺爺奶奶幫忙,遊戲角色也可以有人代替,你還有什麼放不下的?”

“我總覺得也不是遊戲角色那麼簡單,爸爸的角色不能缺失,但是又說不出來。”

時機已經成熟,我決定開始收網。

“實際上,兒童在3-6歲的年齡,在心理上主要是建立性別認同,這裡面主要培養的是兩種思維,一種是理性思維,也就是你說的爸爸的角色,另一種就是感性思維,也就是媽媽的角色,你說的爸爸的角色不能缺失,其實就是不像讓孩子在這方面受到影響,是嗎?”

“你說的我不太明白,但是聽起來蠻有意思的,你能在具體一些麼?”

“父親往往是力量的源泉,給孩子們以堅定、果斷的性別認同,代表理性,母親往往是情感的歸宿,給孩子們熱情、溫暖的性別認同,代表感性,兩種思維缺了哪個都不好,只有理性往往將來容易形成冷漠、偏執的性格,只有感性又容易猶豫、情感用事,所以,你是在擔心孩子將來理性這方面的性別認同,對嗎?”

“對對,就是這個意思,我知道爸爸的陪伴很重要,但是我可以假期帶孩子去上海,或者他回來都可以,平常我們也可以經常影片,陪伴時間上沒問題,就是擔心這個,那你說,這個該怎麼辦?”

當事人的思維已經開始從原來的模糊和迷茫,轉向積極地尋找行動方案,說明她的認知已經發生改變。

“真實的生活裡,並非爸爸在身邊就一定可以培養出理性的品質,比如,這個爸爸如果就不管孩子,或者他本身就是個感性的品質,這樣實際上反而起不到作用,但是,有些家庭雖然沒有爸爸的角色,但是孩子依然可以有這樣的機會,比如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你覺得你們家誰還可以承擔這個角色?”

“你說這我就明白了,我覺得孩子爺爺、小叔都可以,另外,我覺得我也可以,有時候我還是很理性的,公司的人都覺得我挺剛的。”

“你確實有時候挺爺們的。”媳婦忍不住嘟噥了一句。

“那你現在如何看待換工作的問題呢?”

“我覺得這個不重要了,他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我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了,你說這是不是就是又當爹又當媽了?”

“對啊,要麼古人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嘛。”

“好了,我現在心情好多了,我準備回家跟我老公好好聊聊這個話題。”

“那你覺得我在家裡扮演啥角色?”媳婦不失時機地冒出來問道。

“孩子們,趕緊過來吃飯了。”一般這時候,我都避其鋒芒,唯恐傷及無辜。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喝了一口茶,狡黠地回答道。

案例啟示

1.生活中很多問題都是表徵的,需要我們深入瞭解問題背後隱藏的資訊。

2.案例中運用的知識點主要是佛洛依德的性心理發展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瞭解一下。

3.心理諮詢不是日常聊天,不是替當事人解決問題,而是引導當事人看清問題,相信答案就在當事人的心裡。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總是愛上渣男,是你的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