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段時間的婚姻,總是讓人感覺乏味、無力,男人面對老婆抱怨,女人面對喪偶式育兒,甚至老公出軌,多少人變得歇斯底里?多少婚姻深陷其中?
我被蠱惑了!如果那個無賴沒有對我下藥,我才不會愛上他!
——莎士比亞《亨利四世》
或許這句話,是許多人面臨問題時的想法,腦子進水了才會娶/嫁你……
最初你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於情緒上的需求。如孔子的《詩經》第一篇《關雎》,男追女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麗善良的姑娘,是好男兒的好配偶。有些人是愛上漂亮的臉蛋,有些人則是想找個體貼善良的人,每個人戀愛的原因都不相同。
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親密關係》
我們追求別人做伴侶,是因為我們需要陪伴、照顧、瞭解、支援、讚賞、撫摸和相擁而眠……但是我們自身所需要的快樂、安全感、自尊等等,都要經由他人來實現的話,就會成為一個問題了。也就是生活中的各種“慾求不滿”帶來的爭吵不休、離婚……
孩提時代兩大主要需求是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根源於人類共同的“愛與被愛”的需求。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時,我們怎麼辦呢?我們不能放棄這些需求,那等於是放棄了我們的人性,我們必須保留它們,急切地盼望有一天會得到滿足。為了得到滿足我們使出所有把戲:哭鬧、撒嬌、抱怨、甜言蜜語……但還是不能讓需要得到滿足,我們也未放棄,於是這些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丟進心裡儲藏室,並隨著時間推移不斷積累。
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成為我們兒時絕大多數行為的出發點,但如果我們的行為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我們往往會覺得更孤單、更不被重視。為了彌補外在世界的不足,我們會在內心創造出一個幻想的世界,讓自己成為英雄——也就是我們小世界裡最特別的人。
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這個製造夢想的機器也隨之成長。在我們開始需要伴侶時,我們便在心中描畫出一個夢中情人。一旦找到有潛力滿足我們需求的候選人,我們就著手將他們塑造成我們心中的理想伴侶。這種修飾或徹底改造伴侶的企圖,很快就會讓我們走上通往地獄之路。
期望就是通往地獄之路。因為期望會把接受和讓人自由等充滿愛意的感覺擋在門外。
——親密關係
我們必須明白一件事: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正如前段時間的一個辯題:成年人的崩潰是不是應該藏起來?真正能夠給我們帶來改變的,能夠帶領我們走出黑暗的,是我們的自信光明,就是我們自己有著拯救自己的那種責任感、動力和能力,我們內心當中有向好的精神,才真的有可能走出來。
學會愛自己,再愛他人。自我內心豐富了,情緒自然豐富起來,也就不再將需求寄託在他人之上。即使在婚姻中的親密關係,終有一天,因我們自身的愛與滿足而感受到它的自由、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