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君認為這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也是明智之舉,是身為父母者有智慧的心理。
如果公婆與兒媳之間矛盾重重,夫妻也會互相指責,孩子也想逃離家庭,陷在家庭漩渦裡的每一個人都會深受其害。
公婆恨的根子其實往往不是恨的物件,而是自己的無能為力,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之所以恨,最根本的原因都是憎惡自己無力改變的現狀,或是無法掌握的控制權。
能夠有效防止家庭的變故,公婆事事順她是為了兒子小家庭的幸福,也是在做榜樣,
1.老的忍讓求同存異是為了小的生活幸福美滿
兒子在中間,是為愛妥協。
婆媳矛盾,婆婆大多如此,敢怒不敢言的遷就著過,絕大多數婆婆最後都敗給了兒媳婦,是因為對兒子體惜有加。
公婆對兒媳再有諸多不滿,但兒子是自己的兒子,孫子是自己的孫子,作為這個家庭的長輩,絕對不願看到兒子夾在中間受氣,所以才會事事遷就、忍讓。
雖然對兒媳婦有太多的不滿,但為了兒子的小家庭能夠存在下去,父母只能把對兒媳婦的怨言深深埋在心裡。
為愛妥協的也不只是公婆,不少兒媳婦也同樣為了愛自己的丈夫而尊敬公婆,甚至是遷讓公婆。
和順的家庭都是愛兒疼媳,愛夫敬婆的。不和順的家庭,自有各自的原因、理由和是非。
2.老的用自己的忍讓自己樹立正面形象作榜樣
家庭裡有些矛盾與衝突,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引發的,只是無法很好地進行溝通導致不能接受對方罷了,事後情緒過去了也不好太計較,忍受就算了。
老一輩的人也許從小就是在大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從小就學會了謙讓與包容,所以家庭矛盾都能得到很好的化解。
公婆極具包容心,不跟小輩一般見識。
父母恨兒媳入骨卻事事順她,公婆這是在顧及兒子的小家庭,只要小兩口子不打架,為了家庭的和睦,打落牙齒往肚裡咽,老兩口受多大委屈也想得開。
這樣的公婆是比較理性的。遇上這樣的公婆可算是很幸福了,寧可自己委屈也不會太傷小輩,要學會體諒和感恩他們的付出和忍讓。
公婆能夠做到向著兒媳婦,日子過得再難,兒媳婦也會想老人的好,而將就著過下去,否則就沒有必要再忍受家庭給自己帶來的不幸。
3.老的息事寧人退讓是投鼠忌器怕兒子被離婚
尤其是在農村。
隨著中國城市化程序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女孩流向了城市,現在不得不面對娶媳婦難的問題。
好不容易花彩禮、蓋房買車娶回家,為了雞毛蒜皮之爭再跑了,家庭分崩離析,多虧?只能忍著才能讓小的且行且珍惜。
公婆自然是看不慣兒媳專橫跋扈的,心裡恨,表面上怕,很多人的這個心理,是不敢和媳婦針鋒相對,怕兒子的婚姻不保只能選擇隱忍。
如果一個男人愛他的老婆,那麼他們的小家會比較穩定,明事理的父母心裡意見再大,也會打落牙齒和血吞。
兒子向著媳婦兒,那父母不遷就兒媳,不就是跟自己兒子過不去了。
出了任何問題,兒子都毫無原則的站在他老婆一邊,越是這樣,婆婆就越恨兒媳。問題出在婆婆在家裡又受氣又受累,兒子還跟著媳婦一鼻孔出氣,心裡接受不了就想排外,卻不得不忍受。
這是一種“反向形成”的應對方式,實際上是存在危險性的。
因為這隻能暫時維繫關係,如果小輩一直不覺察、不處理,看不到小輩的改變與尊重,卻還得寸進尺,這種不滿積攢到最後還是要爆發出來的,那個時候想改變關係就為時已晚。
退一步海闊天空,家庭中把氣發了是好事,也要相互理解,別逼人太甚。
向內自責的公婆傷害的是自己,保住了家庭和睦,給了兒媳婦面子,是一種維護家庭的利人的心態,小的要懂得敬重,殺人不過頭點地,不可得寸進尺。投鼠忌器,這是開明父母的無奈選擇,卻讓人覺得可敬可嘆。
公婆的恨往往都是對雙方關係的期望值太高。
期望能和睦融洽、和諧共處,總期望能同自己的子女一樣與兒媳婦相處。實際上,只需要不將婆媳矛盾當成家庭中父母兒媳的敵我矛盾就好辦,那就只要都降低期望值就好得多。
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維護家的團結,退一步海闊天空。
人在家庭中的角色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轉變,相互理解,相互體諒,磨合得只要家庭和睦了才會萬事興。
作為兒子、作為丈夫的人,做好父母、妻子之間的潤滑劑。
其實在家裡擔起責任,還可以做得更多、更好,讓一家人心平氣和、融洽相處,就不用讓妻子、也不用讓父母忍受著痛苦去與對方相處,對家裡的氣氛融洽和諧多做一些,讓父母妻子生活得更幸福,自己也可以過得更幸福快樂。
一家人同心協力,多點忍讓那就能家合萬事興,何樂而不為呢。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