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麼是情感綁架?什麼是道德綁架?答:情感道德綁架,是以自己付出的感情、辛苦為憑據,或者用倫理道德規範去要求別人。這種要求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隱性的。這會激起別人強烈的反感。在親子教育中,經常道德綁架、情感綁架的父母一定會讓親子關係緊張,孩子對家庭的歸宿感一定是貌合神離。
曾經一位老師在責罵自己學生時說:我對你有恩,你反而背叛我,你做人沒有道義。這是什麼呢?這是攜恩而裹挾對方,要求對方忠誠。也有用道德倫理來裹挾的:我是父母,你這不孝子,怎麼可以這樣忤逆?!我是老師,你是學生,學生就該有學生的本分,怎麼可以這樣不尊重我?!情感綁架是以自己的付出為憑據去要求別人,道德綁架是用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情感和道德綁架會傷害孩子友愛的心,讓孩子不敢發自內心對別人好,也不敢接受別人的好。為什麼不敢接受別人的好?因為接受了,自己害怕被對方情感綁架、道德綁架。這種綁架非常痛苦,會引起自己自責、愧疚的心理。情感道德綁架越多,孩子的負能量越大,越沒有自信。因為孩子的付出不是來自熱情和生機,不是內心充滿友愛的,而是因為恐懼。恐懼什麼呢?害怕做不好,會遭受別人的道德評判和攻擊。孔子在問弟子的理想時,唯獨顏回的理想是“不施勞”。何為不施勞?字面意思是:不去勞煩別人,給別人添麻煩;深層意思是不對別人做情感、道德綁架。更不要因為別人對自己的付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拿道德標準去攻擊別人,拿自己的付出去呵斥別人無良心。不做情感、道德綁架是一個人人格發展最重要的標準。是每一位老師、父母要牢記的。做到這個,你才能平易近人;做到這個,你才能用一種心甘情願的肝膽去影響孩子,激發出孩子心甘情願對集體和他人付出的友愛、勤奮、肝膽;做到這個,你才能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有對別人真正的尊重,而不會讓別人覺得你是利用他。很多家長、老師想讓我幫助解決孩子的各種問題,如網癮、輟學等等。解決這些的前提是改善跟孩子的關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和老師的友愛。如何做到呢?——改變跟孩子的溝通模式:1. “你應該、必須”變為“請、謝謝你的付出”。2. 被孩子挑戰權威時,平靜有禮。3. 孩子躲避自己監督時,平靜有禮。4. 孩子不如己意時,不憤怒。5. 不嫌棄孩子的缺點,願意給孩子的缺點一個存在的空間。6. 感恩孩子對自己的陪伴,而不認為是自己給孩子付出。7. 經常做筆記,記住孩子給自己的每個笑臉、諒解、寬容、幫助。孩子對自己的幫助,應該給予正面的感恩、反饋,孩子在自己這就有了情感基礎。有了愛的情感基礎,自己跟孩子發生矛盾時才有溝通的空間,才不會覺得跟孩子無法溝通,說重了,孩子受不了;說輕了,又無效果。很多家長求教如何對孩子引導、梳理,其實這樣的家長跟孩子的情感基礎非常薄弱,已經進入了彼此防備的狀態。父母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內在光明,孩子的天性是嚮往光明的,他們不光在物質上需要我們的滋養,在精神上更需要。現在的孩子面對的精神壓力非常大,經常陷入孤獨、無助、不被理解、沮喪的心境中,父母不強大,他還能依靠誰?只能依靠早戀、網癮來發洩內心的憋屈!所以好多孩子變“壞”時,都是突然的,根本不給父母多少機會。其實也說明父母在精神上已經不能給孩子支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