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能力和知識不同,知識得到之後,還有可能忘記。

能力一旦擁有就終生擁有,想忘都忘不掉。比如騎腳踏車的能力,想忘都忘不掉。

寫文章是一個人的核心素養。

我們講素質教育,一個人寫得一手好文章,這個人的素質就差不了。寫文章是開啟思維、深化認識、解放思想、求是創新的最主要的手段。如果一個人不能開啟思維,不能深化認識,不能解放思想,不能找到規律(求是),不能創新,怎麼說他都不能算一個高素質的人才。

今天我就和大家談談作文教育16字訣:開啟思維,深化認識,解放思想,求是創新。

一個人真正做到了這16字訣,他就真正開始了學習。否則,即使他在學習,也是一種假學習。

首先說說開啟思維。

學習的時候,思維一定要參與其中。機械性的學習費力多,收功少。因此,開啟思維非常重要。能否開啟思維,是鑑別一個人學習能力的主要指標。一個人打不開思維,他的學習一定會出現卡頓,即使學習能夠繼續下去,也會很吃力。

如何開啟思維呢?利用表達就可以開啟思維。表達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慾望,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渴望著表達。

唱歌是個表達,跳舞也是個表達,打個手勢是表達,遞個眼神也是表達,寫字畫畫無不是為了表達。阻止了一個人的表達,他會很難受。

最常見的表達是說話,但說話很難開啟思維。我們往往在說話的時候,會前言不搭後語,會想到哪兒說到哪,會一拍腦袋就說,會口若懸河、離題萬里,總之,說話不能有效地開啟思維。

寫文章是最重要的表達方式,寫文章也是最有效地開啟思維的方式。

在寫文章的過程當中,我們需要將表達的內容抽象化、符號化、文字化、再次形象化,因此我們不得不絞盡腦汁。文章總是要有個題目的,寫文章時就必須緊扣主題。即使寫的是散文,你也得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詩歌等等文體都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地去寫,在這個時候,我們的思維不由自主地就打開了。

因此,寫文章是開啟思維的最主要的方式,只有開啟思維才能夠有效學習。

費曼教育理論認為:透過聽講我們獲得的知識留存率只能夠達到5%,如果我們透過自主學習,把學到的知識講出來、寫出來、做出來,這些知識就真正轉化成為了我們的能力和智慧,終生不忘。

寫文章是一種能力,在未來的葛各莊中學和大家共事的六年中,我們要鍛鍊每一個老師寫作的能力。我們也要教會我們每一個孩子寫文章的能力。因為,只有能夠寫文章,敢於寫文章,不怕寫文章,把寫文章當做一種表達需求,我們的老師和孩子們才能夠真正地時時刻刻地開啟思維,才能夠真正地愛上學習。

其次,我們講講“深化認識”。

人只要活著,他就得認識這個世界。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所謂感性認識,就是透過眼睛、嘴巴、鼻子、耳朵、觸覺等感覺來認識世界。有時把透過眼、耳、鼻、舌、身感覺到的色、聲、香、味、觸簡單處理形成的思想理念,也稱為感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一種淺顯的認識,感性認識很難開啟思維。

感性認識往往也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有人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其實眼見也不見得是實。比如我們每天看到太陽東昇西落,我們誤以為太陽繞著地球轉,每天繞一圈。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在太陽系中,太陽是唯一的恆星。太陽在太陽系中,從來沒有升起落下。是地球在自轉,讓我們誤以為太陽東昇西落。地球的自轉形成了晝夜,地球繞著太陽公轉,每一個迴歸年繞一圈,所以才有了春夏秋冬。從這個例子當中,我們看到,感性認識是靠不住的,我們得透過感性認識,深化認識,深化到理性的深度,才能夠正確認識客觀世界。

佛家講,“凡所有相,皆屬虛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不是個佛教徒,但有時也會對佛家講的一些道理頷首稱是。馬克思主義者,也經常講要透過現象去看本質,說的也是要深化認識。

我們開啟思維的目的,就是為了深化認識。只有透過深化認識,我們才能夠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我們教孩子們數、理、化、語、政、英、史、地、生各種學科知識,無不是為了讓孩子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要想讓孩子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就必須讓孩子們深化認識,而不能僅僅讓孩子們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上。教學相長,想讓孩子們深化認識,我們做老師的就必須能夠深化認識。

寫文章是能夠讓我們深化認識的最主要的手段,一切新的科學發現,一切科學規律和思想的表述,不能夠靠上嘴唇碰下嘴唇嘴一吧唧就說出來。必須寫成文章,甚至寫成論文,才能夠開啟思維,才能夠表達得更清楚,才能夠深化認識,上升到理性高度,對客觀世界、客觀規律有一個清楚、認真、正確、系統化、理論化的表達。

因此,寫文章才是深化認識的主要手段。我們必須具備寫文章的能力,否則我們就不能夠深化認識客觀世界和客觀規律。

再其次,我們講講解放思想。

每個人都是有其思想的,三歲的小孩就已經開始有思想了。思想會不斷地成長,因此就需要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每個人在思想形成過程中,同時也形成了認知結構。凡是和我們的認知結構相適應的知識,我們就會認同它,以豐富我們的思想;凡是和我們的認知結構不相適應的知識,我們就需要調整我們的認知結構以順化的方式接受它,也可以讓我們的思想成長。

每個人的思想都有其邊界,或者說每種思想都有其邊界、範圍和範疇。這些邊界、範圍和範疇在規範著我們的思想,保護著我們的思想,使我們的思想處在一種正常的範圍內,不至於使我們的思想混亂。

思想在不斷地成長過程當中,最終會受限於思想的邊界、範圍和範疇。這時,思想受到了範圍、範疇和邊界的約束。如果我們不能突破邊界、範圍和範疇,思想將不再成長,最終會僵化起來。

開啟思維、深化認識,可以讓思想不斷地成長,直至思想觸碰到它的範圍、範疇和邊界,最終突破了它的範圍、範疇和邊界。一旦思想突破了它的範圍、範疇和邊界,則思想就完成了它的解放,解放思想就成為了可能。

比如說“兩條永不相交的直線互相平行”,這個思想有個範圍、邊界和範疇,這個範圍、邊界和範疇是:“在一個平面內”。超出了“在一個平面內”這個範圍和邊界,進入到立體幾何當中,則“兩條永不相交的直線也不見得互相平行”。我們說,立體幾何就是平面幾何的升級版,學習立體幾何的時候,就完成了對平面幾何的思想上的解放。再比如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就是在對經典物理學的思想解放上完成的。

人類社會上每一次思想解放的過程,都伴隨著大量的文章和創作。無法想象,沒有寫文章參與其中,思想就能輕輕鬆鬆地得到解放。

因此我們說,寫文章是解放思想的主要手段之一。一個不會寫文章的人一定是一個思想不能夠得到完全成長的人,或者是一個思想僵化的人。

最後,我要說說求是創新。

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實事求是。我們在學習和實踐的過程當中,不斷地開啟思維,深化認識,解放思想,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每一次的實事當中找到規律。這個規律就叫“是”,找到規律的過程就叫“求是”。

為什麼必須找到規律呢?因為我們發現按著規律去做事就會事半功倍,不按著規律做事就會事倍功半。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之間的效率比為16比1!在現實生活和學習當中,甚至會出現事半功倍和事半功倍,甚至勞而無功、勞而有過的現象。因此,規律對我們很重要。

我們古人曾經憧憬著騰雲駕霧,但找到規律之後,我們就可以坐著飛機騰雲駕霧,瞬息千里。古人認為千里眼、順風耳那是神仙才能做到的事,但找到規律之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利用一部手機輕輕鬆鬆地擁有千里眼、順風耳的能力。《西遊記》當中孫悟空拔一根毛就可以變化出一個猴子,我們找到了規律,也可以利用一根羊毛克隆出一隻羊來。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程序中,我們也做過許多違反規律,最終使人類自己受害的事情。比如我們去吃野生動物,吃蝙蝠,吃穿山甲,最終吃得我們被新型冠狀病毒反噬的這種大的教訓。

有人形象地比喻:規律是塊鐵,誰碰誰出血;規律是陣風,誰順誰成功。

人類社會的發展,使我們不得不依靠規律。只有開啟思維,深化認識,解放思想,我們才能夠真正地找到規律。要想表述規律,就得要有寫文章的能力。因此我們說,寫文章是找到規律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因為我們需要用文章來總結我們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教訓,用文章來互相交流,利用集體智慧找到規律。

找到規律要幹什麼呢?有什麼用呢?我們需要利用規律完成創新。一切創新都離不開規律。當我們發現了電磁波可以傳輸資訊、傳輸聲音和影象、甚至傳輸影像的時候,我們就能夠找到這種傳輸規律,利用這種規律,我們就可以無中生有,創造出一部手機來。這種從無到有就是一個創新。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就是一個又一個的創新的歷史。我們把狗尾草馴化為穀子,我們把節節草馴化為小麥,我們把狼馴化為狗,這其中無不需要規律,無不需要創新。

教育的金字塔尖就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之時,隨著人工智慧,大資料,區塊鏈,量子計算技術的不斷普及,創新成為了我們生當其中的這個世界的最大推動力。要想對國家、民族、人類和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每一個人都得具有創新的能力。

其實,寫文章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寫文章就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

寫文章就是我們開啟思維,深化認識,解放思想,求是創新的過程。我們經常把寫文章稱之為創作。在我們沒寫這篇文章之前,宇宙間都沒有這篇文章。

我們寫完了這篇文章,無論這篇文章寫得好,還是寫得不好,宇宙間就已經有了一篇全新的文章。這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而寫文章就是幫助我們開啟思維,深化認識,解放思想,求是創新的一個最好途徑。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巧用“內在對話”,讓情緒這個小妖怪不再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