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有一對天津的夫婦,兩人是任教於同一所中學的老師。他們有一個兒子,學習成績優異,在1997年被美國的一所大學錄取。兒子在美國留學期間,和一位東北的姑娘相戀,兩人畢業後決定留在美國安家。為了支援兒子,夫妻倆節衣縮食,補課掙錢,竭盡全力地資助兒子。

兩人退休後,看到身邊的朋友兒孫繞膝,盡享天倫,而自己卻幾年都見不到孩子一面,有時也會想:當初把兒子送出國,是不是是送錯了?

2012年底,兒子帶著妻兒迴天津過年。閒聊時,兒子說自己想在美國創業,但缺少啟動的資金,這時兒媳在一邊附和道:“爸媽,天津霧霾重,醫療條件比美國差,你們年紀也越來越大,在這邊我們也不放心……不如跟我們去美國養老吧。”

2013年的夏天,老兩口賣掉了房子,將賣房所得的300多萬換成美元,然後飛往美國。

到美國後,老兩口像國內的退休老人一樣做飯,接送孫子上學,兒子白天外出跑業務,兒媳在家畫圖,剛開始時一家人倒也其樂融融。但是老兩口不懂英語,出門都依仗小輩,而且兩代人在一起,生活方式,教育理念都有所不同,漸漸地兒媳講話再不像以前那樣悅耳中聽,遠離家鄉,本就活得憋屈的父親,怒火總是一點就著,跟兒媳爭吵不斷。

2014年1月,老兩口終於想通了,決定離開美國,重新回國養老。可天津的房子已經賣掉,回去“住哪”是個問題。而且在半年的相處中,他們看出了兒媳是既想享受中國式的長輩為她犧牲,又想享受美國式的自由和不負責。兩位老人明白回國養老不可能再指望小兩口會給予他們幫助,於是他們想將買房子的錢要回來,這樣回國後的生活也有了經濟保障。

他們和兒子兒媳幾次三番地溝通,可都沒能談好,兒子告訴他們,他拿不出錢。1月7號早上,兒子上班後,老兩口決定說服最大的障礙——兒媳。沒曾想父親剛開口,兒媳就用漢語夾著英語嚷起來:“當初到美國難道是我們逼你們來的嗎?賣房子的時候我們用槍指著你們了嗎?”她的刻薄瞬間將父親的怒火點燃,雙方大吵起來。

兒媳還說:“在美國人們無需對父母的生老病死負責,一切交給政府。”她又用英語說了幾句:“當初我有機會嫁給別人的,如果不是你兒子死纏爛打,我過得比現在好多了。”老夫妻倆聽懂了大概,父親氣得臉色發白。突然,他衝進廚房操起一把菜刀......

最終兒媳當場死亡,父親也被扣押在洛杉磯雙塔監獄內,警方要求支付100萬美元方能保釋。9日晚上9點左右,獄警發現父親已經死亡。他將床單撕成布條,自縊身亡。

兩個月後,母親處理完後事,心力交瘁地與兒子重新生活。兒子感到已經無法在美國生活,決意帶孩子一起回到天津。飛機上,四人一路慟哭……

老人懷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賣房投奔自己的兒子,可這所有的一切最終被殘酷的現實所打破,養老夢碎後,他看不到未來,也回不去家鄉。去國外養老,猶如海市蜃樓,又似水中撈月,看似美好,真正走進時才發現並非如此。

無獨有偶,在2016年的11月,一位賣房投奔女兒的北京老人,憤然離開女兒家,獨自一人在美國機場熬了三天。

這位北京的母親,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她獨自一人將女兒帶大,女兒考上了了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學,畢業後,母親賣掉了北京的房子支援女兒去美國留學。女兒與第一任丈夫生生了一個女孩,外孫女1歲起就交給了母親撫養。外孫女12歲時,祖孫倆跟隨女兒去了美國。

女兒的第二任丈夫是個美國人,因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她跟美國女婿相處得不好,時間長了,母親越來越覺得無法繼續在美國待下去,她決定離開女兒,回國一個人住。於是她訂了一張2016年11月13日回國的機票。

11月3號,81歲的母親出去遛彎回家發現房子裡的東西都已被搬空。女兒女婿搬家了,卻沒有給她留下新家的地址,甚至連她最喜歡的寵物小狗都沒給她留下。起初的驚愕過後,母親的內心滿是荒涼。她給外孫女打了一個電話,讓她送自己去機場。外孫女叫車將她送到了機場,到機場後,老人將手裡的機票花了100多美金改簽到了6號。

就這樣,患糖尿病而且語言不通的老人獨自一人在機場熬了三天,當時她的身體已經很虛弱,兩個晚上沒有睡覺,熬得兩眼紅腫。在機場裡,一位熱心的華人朋友正好去機場送親人,看到這位高齡的中國老人獨自一在機場,帶著兩個大行李箱,面容極其憔悴。於是上前詢問是否需要幫忙聯絡家人,老人卻表示自己不想留在美國,“死也要死在中國“。

在熱心的華人朋友和機場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最終老人住進了機場的旅店,等待6號起飛的航班。6號上午,老人在旅店吃完早餐後終於登上了回國的飛機。

81歲老人滯留美國機場三天的訊息在網上很快便傳開。7號晚上,得知情況的北京社工在首都機場,核對了航班資訊,舉起寫有漢語拼音的接機牌,想給這位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當機場工作人員將老人用輪椅推出時,老人見到陌生的社工,立刻從輪椅上站起,以此表示自己身體的健康。

社工關切詢問她:“我們能幫您什麼呢?”但除了道謝,老人沒有表達任何訴求。她說:“在國外,子女本就沒有贍養老人的義務。反正在美國我也住不慣,我有退休金,在國內生活毫無問題。”聊了沒幾句,來接老人的接機人來了。在接機人手裡有一張紙片,寫著老人的姓名等基本資訊。可以看出他們此前並不熟悉。老人介紹,這是她“忘年交的親家”。

11月12日,外孫女打來電話和老人道歉,接完這一通電話,老人非常開心。她開始告訴身邊人:“我脾氣也犟,國外住不慣,分手是早晚的事。”也是在12日,老人主動要求“搬家”。來接她的人,據說是老鄰居家的年輕小夥子。社工提醒老人去鄰居家住,知會一下當地的社群服務中心。老人卻說不必了。

這位老人賣掉房子資助女兒出國,後來又盡心盡力地幫忙照顧外孫女,在美國待了數年卻依然不懂英語,可以想象她在美國的生活是多麼的不方便。所以,她在和女兒女婿鬧矛盾後,毅然而然地選擇了回國。而沒有了房子,回國後的她只能輾轉地借住在別人家裡。值得慶幸的是她還有一份退休金可以維持自己的日常生活。

近些幾年,這種去國外投奔子女,最後晚景淒涼的事件屢見不鮮,影視作品中也有很多這樣的情節。

李安導演的電影《推手》中,老父親被兒子接到美國養老,卻因為和美國兒媳的文化差異,以及兩代人的代際糾紛,鬧得不可開交,使得老父親最後逃離了兒子的家,跑去唐人街刷盤子維持生計。幸運的是,在這一系列的衝突後,老父親終於想明白,並接受了國外的生活方式,讓兒子幫自己租了一間老年公寓,搬出去獨立生活。

古人言“南橘北枳”,如果去到國外,老人心中還留有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觀念,潛意識中認為後代理應孝敬長輩,在異國他鄉養老,心情就會不好。遠離熟悉的生活環境,又融入不了國外的環境,心情難免低落。加之人到晚年,各方面能力都在衰退,即便努力,成果也有限。所以,老人們如果想投奔國外的子女養老,一定要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

如果自覺無法改變傳統觀念,融入當地的生活和文化氛圍,想讓兒女們遷就著你生活,那還是趁早打消去國外養老的念頭。至於怎樣去調整自己的心態,下面這位臺灣母親的經歷或許可以給予你一些啟示。

有一位臺灣母親,早年喪偶,辛苦將兒子撫養長大,送兒子去美國留學。兒子學成之後留在美國,並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母親退休後一個人很是寂寞, 打算去美國和兒子一家團圓。於是她寫了一封信給兒子,告知他自己的打算。在等待回信的時候,母親將臺灣的房產和事務做了處理。

收到兒子回信時,她發現信封裡有一張3萬美金的支票,她感覺很奇怪,因為兒子從來不會給自己寄錢。她趕忙開啟信讀了起來,兒子在信中寫道:

母親看完信後,老淚縱橫,心如刀割。自己辛苦養育兒子長大竟然被兒子當成了一樁買賣,還估算出了價格。不過後來她也想通了,她拿這筆錢做了一次環球旅行。在旅行中她體會到了世界之大,風景之美。於是她又寫了一封信給兒子:

你要我別再寫信給你,那麼這封信就當作是前信的補充吧!我收到了你的支票,並用它做了一次環遊世界的旅行。

在旅行中,我突然覺得我應該感謝你,感謝你讓我懂得看破、放下,讓我看到人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都是無根的浮萍,一切都在變化。如果我看不破,還那麼執著、那麼痛苦,可能一年半載,我就會鬱鬱而終。你的絕情讓我看破了人間的緣聚緣散,一切都是無常,讓我學會了淡定從容。

我已經沒有孩子了,心無牽掛,所以我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我終於明白,對老人而言,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當然大多數的子女在老人提出投奔養老的要求後,不會像上文中臺灣母親的兒子那樣,狠心地去拒絕,他們會因為愛父母以及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接受父母和自己同住。

子女長大成人後,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生活的重心會放在自己的生活上,很難感同身受父母們的困難和孤獨。作為父母,我們需要認清這樣的事實,調整心態,儘量做到不依賴,不被啃。

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不管是和子女同住,還是獨自一人居住,都要隨時提醒自己:老伴,老窩,老本才是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要傾其所有地資助子女,一定要給自己留有獨立生活的底氣!

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結婚八年了,今天又大吵一架,真的不能繼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