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去世兩年了。我有一個73歲的母親。
父親去世後的一段時間,我和母親陷入了不知道如何相處的迷茫。
身為子女,對待年老的雙親,我們都希望他們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
雖然我們很努力地去照顧他們的生活,但他們還是不能真正的開心和快樂。
作為兒女,我們無法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也無法真正地依賴我們。對於他們的世界,我們有一種無法觸及的無力感。
1.作為兒女,我們無法疏解他們的寂寞,能做的就是陪伴
你有沒有發現,正在幹著家務的父母,忽然就落寞了。作為兒女,你無論如何也猜不到他落寞的原因,是源於自己的衰老表現得過於明顯。他們無法接受自己乾點活就氣喘吁吁,也無法接受,買個菜中途都要休息幾次。
有時候,我們只知道自己長大了,卻不知道父母也在經歷著生命的流逝,他們時刻在感受著身體的衰老。那種感覺自己越來越沒用的、難以言明的酸楚,我們無從體會。面對生命,他們只能選擇一個人落寞地承受。
可能,人到年老的時候,情感會愈發的脆弱,時常看到他們在我們離開的時候,偷偷地擦拭眼淚,惹得你的心也跟著陣陣地發緊,不得不再走回去擁抱他們。
而他們也變得更加嘮叨,總是對你囑咐不停,直到你開始煩躁・・・・・・
他們有時候也會發呆,不知道他們那時的心飄到哪裡,又什麼時候回來了。
看著他們滿頭的銀髮,你不禁有些傷感,可衰老對於他們,也只是一種無奈。還有一種寂寞,是失去伴侶,忍受離別,活在回憶中。這種寂寞,你看得見,你卻無法介入。
看著母親每天坐在自己床上,什麼也不做,也不出門,也不打扮,就是瘋狂地看著手機,累了就睡覺,醒了接著看手機。我知道,她是在填補心靈的空虛,在掩飾失去父親的痛苦和逃避回憶,這是一種無法言說的悲傷。
我忽然懷疑:把她從家裡接出來跟我們一起住的做法是否正確。我以為用我們的“愛”,可以讓她堅強起來。可是我們小家的熱鬧,反而會讓她更加寂寞和孤單,時刻提醒著她的失去。
龍應臺在《目送》中,說: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削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著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
而我們所能做的,簡直太少了,我們只能多去陪伴他們,哪怕只是說說話,一起做做飯、剪剪指甲・・・・・・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們不能用愛綁架父母的生活
父親去世以後,我們就把母親接過來,幫助我們照顧孩子,而我則去工作。我知道,像我這樣情況的家庭有很多。父母有一方去世了以後,剩下的一方就過來跟孩子一起生活。
但我發現母親並不快樂。她沒有精神去做任何事情,家裡都是亂的。她也沒有心情去照顧孩子,飯都是糊弄著吃一口。孩子有一點不聽話,就打電話給我。我每天往返在家和單位的途中,無法安心工作。
作家張德芬在《愛到極致是放手》中說,人生是一場自我的修行。我們要學會對父母、子女、和自己放手。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去面對和體會。作為兒女,我們不該以愛的名義把他們綁架在我們的期待裡。
他們已經把自己的一生都用來照顧我們和家庭了,到了晚年,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讓他們來幫助我們照顧孩子。孩子是我們自己的責任,我們要自己承擔,而讓他們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做了一個決定,我辭掉了工作,自己照顧孩子,讓她過想要的生活。
她要回家,我們便開車送她。到家後的她立馬變了一個人。她開始收拾家裡,話也多起來,好像在我家的只是她的軀殼,而現在她的靈魂才回到身體裡。
直到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孤獨和寂寞不是人多就可以疏解的,一個人的生活也不一定就是孤獨的,對她而言,那是她自己的家,那個家裡有她愛的所有人,有父親、有我、有她一生的回憶。
忽然更加理解了楊絳的《我們仨》,她一個人在一個房子裡回憶她和錢鍾書,以及女兒的過往,只孤獨卻不寂寞・・・・・・
而我,作為兒女,對待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們生活的快樂。
3.當他們有了愛的選擇,我們要支援他們追求幸福
母親回去半年以後,遇到了一個同她一樣情況的老人,他們想要一起過剩下的人生。當我知道這個訊息的時候,我的心中產生了一種莫名的失落。就好像我的母親被搶走了,而我也不知道怎麼面對她的新老伴兒。我該稱呼他什麼?我又該如何面對我去世的父親?
有人說,老人的二次選擇,經不起疾病,如果一方生病了,關係很容易就破碎了。那麼,如果真的那樣,我的母親又要如何面對傷害?
可是當我看到母親臉色紅潤、精神十足的樣子,我知道是我狹隘了。現在的母親,她每餐飯都用心地去做,穿衣服也不再邋遢,還燙了頭髮,我釋然了。逝者已矣,我想父親也會希望母親能夠開心地、幸福地生活下去。
此時,我是發自內心的感謝這份新感情。也許一顆孤獨的心需要的是另一顆孤獨的心的陪伴,才會撫平傷痛。兩顆孤獨的心在一起才會給彼此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關於老年人情感的再次選擇,我知道有很多子女是無法接受的,其實擔心也不無道理,老年人的情感是脆弱的,如果受傷害,將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可是當我們看到他們為我們操勞一生的容顏,聽到他們偶爾的嘆氣聲,我想作為兒女,或許我們真的應該成全。相比於我們,他們的情感和選擇,更顯艱難,既然遇到了這份緣分,又何必阻止他們獲得晚年的幸福,讓他們留下遺憾呢?
我不禁想起孝順父母有四重境界,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願和孝父母之慧。作為兒女,我們都應針對這四重境界,去比照自己。
孝敬父母的身體,給她提供好的物質供奉;孝敬父母的心,是我們不讓父母操心,讓他們安心;孝敬父母的願,是努力完成父母的願望;孝敬父母之慧,是讓父母能夠與時代接軌,與時俱進。
作為子女,可能我們經濟能力有限,但是我們起碼要做到順從他們的意願,支援他們的決定。他們既然想追求幸福,那我們就去支援。等到他們老得走不動了,我們就做他們的後盾和依靠。
4、結束語
可能隨著時代的變化,年老的話題也會隨著變化,但我們感恩父母的心卻永遠都不會變。他們養我們小,而我們養他們老。這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親情鐵律。
對父母來說,他們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他們已經不會再恐懼“死亡”,而相反,他們擔心的是:自己對我們已經沒有用處,而我們也不再需要他。
如果可能,讓我們在他們面前,再做回小時候的樣子。那時候的我們緊緊地跟在他們的身後,問東問西的樣子,就像回到曾經的歲月,那時的他們還身體強健,並且年少芳華・・・・・
對於這份愛和感恩,我想我們會作為傳承,留給我們的孩子們,孩子們的孩子們,讓他們明白親情無價。
而對於父母的幸福,我們究竟該怎麼給,其實答案,已在你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