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年底,總會有各種關於愛情的故事被搬上熒幕,讓大熊想起了以前一邊看《怦然心動》一邊幻想真愛的場景。
說起“真愛”這個詞,似乎總和電影裡的美好的畫面有關,但是真愛真的就像電影裡演繹的這樣簡單嗎?
最近一期《奇葩說》裡,就提到了一個關於真愛的辯題:
“好不容易遇到的真愛怕狗,我該不該把狗狗送走?”
Ⅰ
題目裡出現的“狗狗”,其實非常接近我們的日常生活。
在賽前的採訪裡面,顏如晶就提到,自己是一個怕狗的人。
小時候曾經被狗追、被狗打、被狗咬,所以直到現在這個年紀,她還會因為怕狗到要爬到車頂躲避。
但是同隊的歐陽超是一個對狗狗很有感情的人,完全沒辦法想象這種情況。
不知道面對“真愛”和“狗狗”的選擇題,大家會如何做抉擇?
面對這個辯題,持“應該把狗送走”的正方小鹿說:
怕≠厭惡≠嫌棄。怕是恐懼,恐懼是沒辦法克服的。
說到狗狗,大熊腦海裡浮現的是一隻伸著舌頭會咧嘴微笑的薩摩耶。可是在怕狗人士的眼裡,狗狗可能跟“可愛”“治癒”等等美好的詞彙都扯不上關係。
用小鹿的比喻來說,怕狗人士眼裡的狗狗,更像是普通人心中的“蛇”。但是因為狗狗有善良的外形,所以怕狗人士的恐懼沒辦法被理解。
其次,人類和狗狗的關係是我們單方面建立並主導的。
很多人喜歡狗狗,是因為在和狗狗在相處中,只要付出,就能獲得百分之百的愛和忠誠。
但是人類之間的關係不一樣,單箭頭的愛情故事我們已經看得夠多了。
那麼,人類之所以還在尋求真愛的原因是什麼?想必大家心裡都自有答案。
假設我們面對愛一個人產生的衝突就往後退,那我們永遠只會是那個只敢依賴狗狗而不敢愛人的膽小鬼。
如果一定要定義狗狗和人類之間的感情,那麼馮曉桐認為,它更接近於友情。用一般的話來說,就是“鐵哥們”。
所以,狗狗是不會阻止主人變得更好的。如果主人找到真愛,狗狗是那個會比其他人更開心的存在。
很多人沒注意到隱藏在題目背後的兩個字——“陪伴”。
對於想要用一生來陪伴主人的狗狗來說,真愛的出現並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在它們眼中,不是這個所謂的“真愛”搶走了自己的主人,而是出現了一個可以讓主人託付一生的物件,是這個人接住了“陪伴主人”的接力棒。
Ⅱ
反方的也李佳潔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不應該為了真愛送走狗。
今天送走狗,明天可能就會送走閨蜜,後天送走會是什麼?
今天你為真愛退後的這一步,在未來會不會就成為了你向他不斷妥協的第一步?
愛情裡如果不斷地為對方妥協和改變,最後會不會幸福不知道,但是你一定會變成一個為他量身打造的“定製女友”。
而且為了物件送走狗狗的這個做法,對於索取方,這成為了無上的負罪感;對於讓步方,這成為了日後可以被當做“把柄”的犧牲感。
這兩種不平等的負重,會滲透在兩個人未來的每一天。
反方的顏如晶本來就是一個怕狗的人,但是她也很清楚,這種情緒不是“討厭”。所以面對真愛怕狗,她的答案是——不要送。
因為對於你來說,對方是真愛。但是對於真愛,他還不確定能肩負你未來的人生,這份愛太沉重了。
最後她提醒了大家,真實的人生不是二選一的人生,不是隻有送走狗,才能保全真愛。
真實的愛情也不是一味忍受和退讓的愛情,真正的愛情很簡單,解決比放棄更可貴也更深情。
如果是和真愛的話,一定能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解法。
在大熊眼中,真愛固然重要,但是愛情的天平不應該是傾斜的。兩個人在一起,或許免不了妥協和改變,但是我們的犧牲也不應該是沒有底線的。
Ⅲ
真愛到底是什麼?
面對劉擎教授的奇襲,歐陽超給出的答案是——真愛就是不接受二元對立,不會讓另外一方不斷的妥協自我、犧牲自我。
真愛就是可以允許我用完整的自己、獨立的人格去愛對方。
而劉擎教授則引用了一位法國哲學家的答案: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整的,由於我們願意奉獻、犧牲和成全對方,我們成為更完整的自己。
因為愛你,我才變得更完整了。
誠然,一份好的感情是會得到朋友的祝福的。梁秋陽就提到過電影《心靈捕手》裡面的劇情。
主角威爾因為童年的創傷不敢跟別人建立親密關係,此時他的真愛在另一座城市。每天開車載威爾去上班的好朋友對他說:
“我每天接你從郊區到城裡打工,你知道我最希望看到的場景是什麼?我希望看到有一天,我去你的房間接你但是你不在,那意味著你去到了你應該去的地方”。
可是,即便我們能感受到真愛的重要性,也並不是要讓我們為了他捨棄朋友或者其他東西。
小鹿在一開始就有提到,為了愛情我們需要往前走,但是往前走不是毫無底線的。
今天我們要放棄的可能是一隻狗、一個壞習慣,不知道未來那天就會演變成,要放棄我們的家鄉、朋友。
不是不願意為真愛做出任何改變,而是說我們要明白“妥協”的底線在哪裡。
就像顏如晶說的一樣,愛情裡有很多“不知道”。
未來都是未知的,你不知道這一刻你眼裡的真愛,能不能像狗狗那樣一直陪伴你。
為了“不知道”的未來去放棄這些現在對我重要的東西,是一種勇氣。
但是如果“不知道”變成了已知的確定,我們就能確保自己不會為了此時放棄感到遺憾嗎?許多年後在路上遇到相似的狗狗,就能不帶一絲後悔嗎?
Ⅳ
這期《奇葩說》的用這樣巧妙的方式,揭開了愛情的另一面真相。
是思考,其實更是勇敢。
節目最終打動我的並不是哪一個辯手的發言,而是馬東最後的闡述。
當你決定去追一個怕狗的人的時候,其實內心裡已經接受了“狗狗會離開”的心理預期。
而人類之所以要面對這個難題,其實是源於內心的貪念——我們兩個都想要。
就像在《奇葩說》的遊戲規則裡,每位選手都想獲得現場觀眾更多的票。
而在人生當中,我們也不可能拿到所有的票。所以有時候只能放掉一部分貪念,讓接受你的人留下來,讓不能接受你的人離開。
而現實中最“現實”的部分就是——我們只能接受這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