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我覺得在所有的人格特質中,敏感悲觀的人是最吃虧、最讓人感覺心疼的人格之一。
敏感的人總能十分敏銳地察覺到別人的情緒、想法和需求,十分善於為他人著想,給人一種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感覺。
“敏感可以讓你保持溫柔的天賦”。
如果能被人這樣理解和小心地保護著,不管是朋友還是伴侶,都會是一件幸福的事。
但是,一旦加上了“悲觀”這個特質,畫風就逐漸跑偏了。悲觀更像是一個定語,定下了他們整個的基調和方向,一舉一動都要照顧別人的感受,讓他們活得特別累。
榮格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
“高度敏感可以極大地豐富我們的人格特點,只有在糟糕或者異常的情況出現時,它的優勢才會轉變成明顯的劣勢,因為那些不合時宜的影響因素讓我們無法進行冷靜的思考。”
比如,如果感覺身邊的人不開心了,不管是不是自己造成的,他們都會感覺這是自己的責任,想著“我要做點兒什麼才能讓他開心一點兒”?嚴重的甚至會自動承擔起整個集體的“罪過”。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小學的班裡肯定都發生過一些“盜竊事件”,當老師問“是誰做的”的時候,明明不是自己做的,內心還是會感覺特別緊張,好像自己就是那個犯了錯的人一樣。說白了就是,只要感覺身邊人不開心了,那麼他們就覺得自己不配開心。
他們還總是會要求自己做那個“懂事”的孩子,不能提過分的要求,不能讓別人為難,要多為別人考慮。
《請回答1988》裡二女兒德善就是經常被誇“懂事”的孩子。
她不像姐姐寶拉那樣脾氣差,有什麼不爽的就直接吼,誰也不在乎;她也不像弟弟餘暉那樣受寵,想要什麼爸媽都會盡力滿足,她覺得不能像姐姐和弟弟那樣,她要懂事,不能提一些“過分”要求,讓爸媽為難,因為爸媽賺錢很辛苦。但久而久之,爸媽也就預設可以不用考慮德善想要什麼,有好吃的都優先給姐姐和弟弟,就連生日也要跟比自己早三天的姐姐一起過,因為這樣方便、省事兒。
直到她18歲生日的時候,她要求單獨過生日但卻被爸媽習慣性地忽略的時候,才終於把自己多年的委屈一股腦地傾瀉出來:
“為什麼要這樣對我?我是可以被忽略的人嗎?為什麼不給我做荷包蛋?我也想吃荷包蛋。為什麼只給餘暉買冰淇淋?為什麼只有我是德善,為什麼我叫德善?”
“懂事的孩子以為自己的懂事爸媽是知道的,但其實如果你不說出來,他們並不會知道。”
敏感悲觀的人,就是很容易從“善解人意”走向“小心翼翼”和“自我壓抑”。
他們太過在乎別人的感受,他們總是想迎合大環境的標準——父母的標準、親戚的標準、老師的標準、伴侶的標準,盡最大的努力讓自己符合別人的期待,所以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要求自己和內耗上,所以不得不壓抑真實的自我感受,有多想要什麼東西也不會說,嘴上總是說著“我不需要,不用管我,我自己可以”,心裡有多少委屈都不敢說出口,對於別人來說輕而易舉就可以說出口的話、可以得到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卻特別艱難。
就像18歲生日上的德善,他們總是要在某個他們認為很特別,但是卻仍然不被重視的時刻,他們才會不可自抑地說出內心的委屈。除非真的控制不住了,不然他們還是不會說出來。
但電視劇中的德善後來得到了爸爸的安慰和愛,現實中的很多人卻什麼都得不到。
因此在感情中,他們很容易產生“不配得感”,很難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的“好”,因為他們不敢相信會有人會愛自己,他們質疑所有的愛。
去年有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2分的高能神劇《想見你》,受到了人的追捧,裡面的陳韻如就是一個重度悲觀的人。
當最後找到陳韻如死亡的真相的時候,說實話,我被最後陳韻如的那段自白深深地擊中了。
就像很多人會勸敏感悲觀的人的一樣,黃雨萱勸她不要想不開,“只要你再努力一點兒,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一切都會變得更好”,陳韻如卻說,“誰都可以讓她努力一點兒,但只有黃雨萱不行,因為你是那種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可以得到別人想要的一切的人,你根本不懂完全不被人需要、不被愛是什麼感覺。”
而當莫俊傑說自己在乎、需要她,她的悲觀卻達到了極點,她說:“你真的喜歡我嗎?莫俊傑,你打從一開始就只是想要拯救我而已,就像當初李子維拯救你一樣。你做了那麼多隻是要證明,你可以跟他一樣去改變另一個人。”
她的悲觀就像一個黑洞一樣,將她整個人都吞噬掉了。
事實上,正是黃雨萱的出現,讓陳韻如下定決心自殺。是黃雨萱的出現讓他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真正的陳韻如,誰都不需要,誰都不在乎”,所以她才對這個世界徹底失望,她想徹底消失。
但是最後黃雨萱的一句話徹底點醒了我,她說,“你想消失在這個世界上,不是因為你對世界太過失望,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準確地說,是有太多沒有能力去實現的期望。
是什麼讓他們沒有能力去實現這些期待呢?
如果追根溯源,那一定離不開從小的成長環境。
就像從小被父母忽略的德善,像父母離異、重男輕女的陳韻如。不被喜歡,不被允許表達真實的情緒,被要求聽話懂事——“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這麼不懂事?”,不能哭——“哭什麼哭,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為了“被喜歡”,所以他們只能拼命地讓自己符合養育者的期待,只能塑造出一個乖巧、聽話的虛假的自我,然後把真實的自我藏好,不該出現的時候,就不讓它出現。所以他們也學會了察言觀色,會因為別人的一舉一動而感到緊張、不安和自責。
慢慢地,真的假的連他們自己也分不清了,也都成了他們自己。
已經發生的事情我們無能為力,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更關注當下可改變的部分,我也試著從他們自身的思維模式出發,去找找後天可以改變和修正的部分。
比如說,我發現一個很大的問題在於,他們內在的防禦力太弱了,因為他們總是會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迎合外界的標準和自我批判上,所以根本沒有什麼能力去抵禦那些來自外界的傷害。
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同樣是在工作上做錯了事,被領導批評了,防禦力強的人對這件事的解讀可能是:“這事兒又不能全怪我,換了誰都會這樣的,下次我注意一下就可以了,沒什麼大不了”,也就意味著“被批評”不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傷害,最多睡一覺就沒事兒了,但是一個敏感悲觀的人的解讀可能就會是:“我好垃圾啊,我真是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好,領導現在肯定特別討厭我,他現在肯定知道我是垃圾了,他肯定下個周就辭退我了。”
所以可以發現,敏感悲觀的人往往會有下面四種思維的誤區:
*過度自責:一切都是自己的錯,被指責的時候就感覺自己是垃圾,過於在於負面的資訊;
*全有或全無思維:要麼很優秀,要麼就是垃圾,在他們的認知中,被否定了一個方面,就等於否定了他整個人;
*災難化思維:很小的一件事,就能讓他整個人變得十分消極,犯了一個小錯,就擔心自己不被愛了,這段關係就徹底結束了;
*常常還會有完美主義的傾向:不允許自己犯錯,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瑕疵,總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給別人,對自己要求特別嚴格。
如果你是敏感悲觀的人
前面說了,敏感本身是一種天賦,但是加上“悲觀”這個定語,就容易讓整個基調變得壓抑,因為他們對於同一件事情的解讀,往往特別悲觀和極端。所以要想改變,主要的方法應該是增強自己的抵抗力,修正自己對事件的解讀,儘量讓自己的解讀接近事實,然後試著去接納這種現實。
*隔離別人對你的負面評價,真實地表達內心的想法;
如果你是一個敏感悲觀的人,那麼現在,不要再去管別人怎麼評價你,也不要努力去分辨別人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只要是負面的評價,統統把他們反彈回去,然後給自己做合理化:“根本不是我不好,而是他不好”,“他們就是嫉妒我才這樣的,我好不好我自己知道,用不著他在這兒說三道四”。
總之,該懟的就懟,放心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沒什麼好怕的。表達真實想法的次數多了,慢慢地就會變得強大起來,就不會那麼在乎別人的想法,不會把精力放在內耗上了。
*降低對自己的預期,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就算你接收到了負面資訊,你必須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但你也可以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沒關係,誰也不是完美的”,“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下次注意一下就好了,沒必要太自責”,“做錯了也沒什麼丟臉的,想想接下來怎麼辦就好了”
很多人之所以沒有辦法持續精進,完成自己的目標,並不是因為他們經歷了失敗,而是因為他們不允許自己失敗。他們總是拿自己跟最優秀的人比,身材、長相要像明星一樣,工作能力要跟最優秀的員工一樣,只要沒達標,就開始自我攻擊。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降低標準,“胖點兒怎麼了?說了要減肥但沒忍住又吃了很多又怎麼了?下週再見也不晚”。
*發掘自己的優點,進行正面強化;
多找幾個自己的優點,透過強化優點,來強化自我,還可以把這些優點寫下來,貼在書桌上,不斷地提醒自己;每當自己悲觀的時候,就拿出來看一下,告訴自己,“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差勁”,讓自己變得有底氣、有自信,也引導自己多關注正面的資訊。
*旁觀者視角,幫助自己正確認知負面事件;
如果你還是很消極,可以想象一下,是你朋友遇到了你遇到的事情,然後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視角上去勸一下“自己”。
我個人認為這個方法很適合敏感悲觀的人,因為他們對於自己的事情經常會鑽牛角尖,但是他們對於朋友的事情卻看得很開,所以站在一個旁觀者的立場上,可以很好地幫助他們正確地認知一些負面事件。
如果你的伴侶是一個悲觀又敏感的人,我也有兩個建議:
儘量真誠、儘量多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不要讓他自己去進行過度的解讀。多給對方肯定,引導對方的積極的自我評價,比如說,你可以在他消極的時候跟他說:“你是最棒的,配得上最好的東西”,“你長得好看人又正,當時其實有很多人喜歡你,說你能力很強又負責,還好我聰明先下手”。敏感悲觀的人,就像是一個走在一個蹺蹺板上,如果你一直往下走,肯定越走越往下沉,越走越絕望,但其實只要你轉個身,就是上坡路。
心理測試:測測前任最想對你說的話
1.在一起時你們是否會因為一些小事爭吵?
是的,經常覺得很累 —2
很少為了小事爭吵 —2
偶爾會,但很快就能和好 —3
2.你認為你是一個喜歡自我反思並願意改正錯誤的人嗎?
是 —3
不是 —4
3.TA是否會把自己的煩惱主動告訴你?
經常說—5
不怎麼說 —4
4.你會把你們戀愛的過程跟你的父母說嗎?
事無鉅細,經常跟我爸媽吐槽 —6
偶爾他們問起來就說一下 —5
幾乎不說,沒啥好說的 —5
5.面對你想要的東西,你願意花費多少精力去獲取?
一切隨緣,是我的終歸是我的 —7
努力一下,說不定能成功—6
拼盡全力,我想要的都要得到—B
6.你們分手是因為出現了第三者嗎?
是—A
否 —7
7.分手後對方是否主動聯絡過你?
是— D
否 —C
我是雨宸,一枚情感諮詢師,知道的比你想到得多。有情感困惑可私信或評論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