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痛點》課程感悟——

人的一生,能做到真的無愧於心,說來容易,其實不易。從出生到骨壯之年,直至暮年,一個人如能身心健康,堅持修德凝道,人正心清,求道尋智一世,德尚高遠,自己內省時心裡有愧但無憾,則一定是有光有德之人。

我們常說,“人在做,天在看”,這是告誡,也是告慰。很多時候時常忘記。只在自律、自省時,這話常用來約束不是正道的行為,也有時在遭受委屈時,也拿來安慰自己。與之對應的還有一句話,叫做:“好有好報,惡有惡報”。雖然,我不相信因果報應,也不認同六道輪迴之類的認識,我不是什麼信教徒。但,也有認識上的共知,就是人無完人,唯有經歷,才會成長的道理。

今天,繼續學習林格先生《痛點》課程第四十三課,愧與無愧。

一個人從無愧變成有愧,就是由外求而內求的轉向,此時就有德行的生長點,說到底,無愧於人,有愧於心,就是有德之人。

教育就是喚醒,喚醒學生的心靈,喚醒人的自覺,心的教育,秘密就在於孟子的“四端”。即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羞惡之心,也就是愧疚、羞恥,“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教育的任務是“還獸為人,去除粗鄙”。那麼,如果摸不到人的這個東西,可以說,在教育上還沒有入門。

在教育上,抓住學生的愧疚之心,讓學生懂得父母的不易,讀書來之不易,唯有用心,才能回報父母的殷切希望。貪玩時,當內心有愧時,自然會喚醒自律,並約束住自己的頑劣。

惻隱之心,就是善良心,也是同情心,心裡能想到別人,就能站到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人也就有了公心,做出行善之事。心裡就是無愧的,是增長德行之舉。

辭讓之心,就是禮儀之心,禮貌待人,能尊重人,敬畏之心就能升起。把自己君子一面轉向別人,別人也會把君子一面轉向你,有禮走遍天下,人人都會喜歡你,你的所作所為,自然是,規範的,也不會有愧對別人的行為。人一定都是醒著的,自覺、也自律的。

是非之心,判斷對錯,知道對錯,明晰界限,把控分寸,自然不會做出有愧於社會,有愧於其他人的事,有正確的是非觀,不會糾結於有愧和無愧之中,居仁由義,該怎樣,就咋樣,自然行走在正道上。

總之,人之四端、需要四心的護佑,才是安全的,人在做,天在看,這不是迷信,這是道,是人的存在對接天地的正道。

不然,你再聰明、再精緻縝密、能力再強,如沒有了羞與愧的保護,機巧深藏,欺天罔人,其實都是一種行險、僥倖而已,遲早自取滅亡,“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妻子外出工作1年,丈夫深夜一通電話,聽到妻子對話後:崩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