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週五晚上參加了一場手帳分享會。

分享人說起自己最近開始用電子手帳,因為覺得做起來更快一些。

雖說選擇是用電子手帳還是紙質手帳都是個人的愛好,但對於我來說,似乎更偏愛手寫一些。

以前我一直認為手寫是一件特別沒有效率的事情。

顯而易見的原因——速度太慢。

所以更加偏愛用各種各樣的軟體來試圖幫助自己提高效率。

可結果是,自我感知上的效率似乎是提高了,各種進來的事情都能風風火火地做完。但從各項事務的完成度上來說是有些糟糕的,就比如說工程量比較大一些的事情,就被下意識地往後推,以至於到了截止日期才會匆匆忙忙地做完。

在截止日期之前匆匆忙忙做完,給我們造成了一種假象——既然能夠在截止日期時快速就能做完,那我何必在此之前再多花時間呢?

為什麼說是一種“假象”?原因在於趕時間做出來的東西,完成度都是大打折扣的,並且給了我們自己拖延的藉口。

講一個我自己的經歷。

我做了九年編內老師,剛上崗的五年裡,上頭有要求都要手寫備課。因為知道自己寫得慢,所以會盡量把備課的任務分攤到每一天,每天都寫一篇,有了充足的備課量,到了檢查的時候,基本上不會有手忙腳亂的時候。

但當我五年手寫備課畢業之後,換成了電子備課,就找到了不少拖延的藉口,往往到了通知過兩天要檢查備課的時候,才會急急忙忙的把落下的備課都補起來。也因為如此,反倒是加重了自己的拖延症。那幾年的備課檢查,我都馬馬虎虎應付過去,甚至其中夾雜了幾篇壓根兒沒修改過的。

那些日子裡,雖說平時看上去輕輕鬆鬆的,但實際上內心非常的焦慮,總在擔心著截止日期。一看距離截止日所剩不多的時候,就瘋狂地趕工,整個過程幾乎都在壓力和焦慮之下度過的,很痛苦。

之後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認認真真改變了做法:提前備好一週至兩週的課,上完一節就馬上修改環節寫反思,然後再備一課新內容。因為每天都會做掉一些有關備課的任務,反倒到了截止日期的時候就很輕鬆,直接打個包上交任務就好了,而且因為平時一點點的在積累,做起來其實並不是很累。

這就是我有關“效率”的經歷,並不是說利用各種軟體和APP就能提高自己的效率,而在於是否有“規劃”地去完成任務。如果沒有規劃,做事再怎麼風風火火、運用的軟體速度有多麼的快,效率都是低下的;如果有了規劃,才能使得效率真正得到提升。

開始使用手帳以後,我越發的偏愛手寫。

我曾嘗試過用效率APP來規劃自己的生活,把自己要做的事情都寫在APP裡。手機是隨身攜帶的,想要看的時候就能開啟看一眼。

聽上去很不錯,但弊端也很多。

因為以前的自控力並不是特別好,每次拿起手機檢視都會順手刷上一會兒手機,看一會兒訊息,或者是逛一會兒淘寶,等到開始做事,可能又是半小時之後了。

事實就是,我的效率非但沒有提高,反而還降低了。

隨著智慧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強悍,各種APP也打著各種花樣來吸引使用者的關注,不知不覺間我們就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在手機上,甚至還毫無自覺,即使玩到精疲力盡卻還是放不下手機。

後來為了培養我閱讀、寫作的習慣,我都有意識的遠離手機,這麼一來想要規劃自己的生活,也只能利用手寫了。

我個人更傾向於在意志力變得更為強大之前,都有意識的遠離手機。

寫文章,我會在電腦上碼字;規劃生活、記錄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就會用手賬本進行全面的規劃。減少了使用手機的頻率之後,我的注意力和意志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雖然也會有因為一些原因注意力分散、或者管不住自己的時候,但相比之下頻率已經比使用手賬本之前要低了很多。

手寫對我來說有這樣一些好處:

首先,手寫能讓我感受當下。

現在很流行說要“活在當下”,但實際上能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當下”這個詞太抽象了,很難讓人感受到它。

我認為“當下”這個詞,不是對身體說的,是對內心說的。

快節奏的生活免不了會導致我們變得越來越焦慮。其實“焦慮”本身並不是什麼壞事,一個人沒了焦慮反倒不是好事。但為什麼我們總是把“焦慮”當做敵人一樣來看待呢?原因就在於我們過於放大了對未來的恐懼感。把“內心”放置於未來,是我們感到焦慮的原因之一。

未來是很虛無縹緲的東西,沒有人能夠把未來抓在手裡,我們能夠擁有的,只有“當下”。

智慧手機無法代替手寫,因為手寫時感覺是獨一無二的。

每次我拿著手機給人發訊息,按著輸入法鍵盤的時候也會有類似敲打鍵盤的聲音,但對於指尖來說,感受到的只有冰冷的螢幕,換句話說,感受到的只是手機。

而手寫會給我一種更加真實的感覺,筆和紙相互摩擦的感覺,是找不到任何代替品的。

第二,手寫是讓我可以放慢速度的一種方式。

上面說到有了規劃,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效率。

以前總覺得大腦是非常可靠的,畢竟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大腦做出的決定都是自己的想法。

然而真的如此嗎?

我時常會在做事的過程中被大腦裡跳出的各種聲音所幹擾,也經常會因為別人的想法而隨意下決定,導致自己做了不少時候會讓自己後悔的事情,比如買了不該買的東西、說了不該說的話之類的。

我在聽書的時候聽到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不是理性的動物,偶爾有情緒;而是感性的動物,偶爾會思考。

人類大腦的結構在進化的過程中,發展成了“能節約能源就節約能源”的模式。因為大腦需要消耗的能量太大,所以能節約就節約,這也就是我們平時生活中很多自動化行為的原因。這些自動化行為不需要經過大腦皮層就能完成,也就是說因為建立了行為模式的通路,那些自動化行為的耗能就能大大減少。

換句話說,大腦是能偷懶就偷懶,能淺層思考就絕不深度挖掘。

所以當我們習慣了自己為了適應當代高速的生活節奏模式之後,我們的思考變得越來越淺,越來越容易受外界的影響,而找不到自己內心的位置。

手寫是能夠讓自己可以慢下來的一種方式。

我經常聽到人說學寫書法能夠修身養性,原因也就在於此。

因為手寫需要花時間,反而能夠讓我們更多地去思考想要書寫的內容,然後在思考的過程中慢慢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去深度挖掘自己的思考。

但是不管任何一種方式,都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讓自己慢下來,而是要在反覆地嘗試中逐漸找回自我。

可以說,“放慢速度”這件事,也需要修煉。

第三,手寫可以幫助思考。

思考這件事,說快也快,說慢也慢。

我對思考的理解在於,我們在面對現在爆炸性的資訊的時候,很大程度上做出的都是“淺層思考”,這樣的思考很多出於本能,也或者是因為受到了外界的、周圍的人的評判和思考的影響,只是這種影響很難讓我們自身察覺出來。

在面對這樣大量的資訊的時候,我們很難進入“深層思考”的程度。

而手寫對我來說就有這樣的效果,因為手寫的速度慢,也就能夠讓我放慢自己的思考,把重心放在與自己的深度對話之中,問問自己“為什麼會這麼想”,然後慢慢找到內心自己未曾見過的那一面。

我們生在一個快速發展的世界裡,只有適當地慢下來,找到內心的平靜,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12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相處15年至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