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可能都會在生命的某個階段思考“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處於不同生命階段的人對這個問題的認知也是不同的。
小時候,我們被告知要成為有用的人,比別人厲害的人,人上人。所以我們的夢想是成為科學家、政治家、思想家,抑或是企業家。這時的夢想只是一個朦朧的概念。
隨著我們長大,我們上完小學念初中,夢想好像變得清晰一點了,或者說這時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上一所當地較好的高中,透過高中三年的學習之後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那時的我其實也沒有所謂的理想大學,只是別人這麼做,我也這麼做,先考上大學再說。
終於到上大學的時候了,我們帶上抑時尚、中庸、個性或者隱形的眼鏡,買上車票,揣著錄取通知書來到大學所在的城市。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開始第二次拉開,第一次是出生。在這大學的四年中很多人的生活軌跡又會發生徹底的改變。那到底是什麼促使了這種改變?因為我們心中的“信”不一樣了,所以造成我們的行為不一樣。上高中時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學習,就一定會考一個好的大學,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但上大學後感覺目標沒那麼明確了,或者說我們透過自己的探索發現有很多目標,就是我們相信的“東西”不一樣了。
改變開始於我們的思想,進而帶來我們行為的改變。那我們都開始相信什麼了呢,大概可能有以下幾種情況:
1、大學課程太無聊了,也沒什麼用,就保證畢業吧;
2、啥,英語課,遊戲太好玩了,幫我答個到;
3、好多人在考研,我也考一個吧,就選人多的;
4、這個實驗太有意思了,結果正好與我們的猜測相符,我們再設計個實驗驗證一下;
5、啥都不想幹,我就想靜靜;
對於以上想法和行為可能導致的結果如下 ,不絕對:
1、順利畢業,找到一個工作‘
2、掛卡、補考,勉強畢業找一個工作或繼續打遊戲;
3、考上研究生,跟別人一樣去學習,但人生到底怎麼過其實並沒有明確清楚的想法;
4、做自己想做的事,很可能對科學、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
5、啥都不想幹,我就想靜靜;
大學終於畢業了,進入了社會開始工作。兒時的夢想越來越遠,早已不知道飛哪去了。轉而代之的是為生活奔波,房貸、車貸、生活費,壓的你喘不過氣。但我們大多數人在這種壓力下依然可以樂觀面對,因為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一定可以實現我們的目標。還是那句話信而見。一起拼搏,給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