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今天要回家了,現在的你有什麼感受?
“說不清,很複雜,有些開心,有些不捨,又有一些焦慮。總之現在我的第一感受是事情很多,做不完。今天還得繼續去給來訪者做諮詢。我反覆感受了一下,我的身體,左邊從脖頸到肩膀都是緊張的,放鬆不下來,心也揪著,好像有什麼事情沒有做。突然有那麼一剎那,我這兩天把自己搞的很忙碌,忙著做諮詢、忙著講課、忙著做訓練,卻沒有真的放下手頭的事情,和朝夕相伴一年的朋友好好聊一聊,說一說貼心話。這或許也是我在逃避情感交流採用的一種手段。可我為什麼會這樣呢?”
情感隔離。
“我猜到你會這樣說,你還會繼續說我這是分離焦慮的表現。既然要分開了,就提前把情收起來,沒有情感的互動和交流,只有資訊交換。”
分離焦慮顧名思義從知道要分離到真的分離和之後的這一段時間產生的焦慮感,就叫做分離焦慮。
這樣的分離焦慮,實際上每個人身上都會帶有相應的印記,只是程度的輕還是重上的區分。人在嬰兒時期從媽媽肚子裡出來時,就體驗到了分離的焦慮,而且十分強烈,從一個被羊水完完全全包裹著安全的狀態,到了一個陌生和羊水溫差很大,連呼吸都得自己呼吸而且如此困難的狀態,這裡的落差是很大的,就感覺像是要死掉一般,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健康的媽媽能夠悉心的呵護,儘量地營造一個如羊水那樣的一個溫暖舒適的環境給嬰兒,它會願意慢慢適應這個全新的世界,和這個我在羊水裡想到的理想母親有差距的現實母親也能夠接受並適應,分離焦慮就會相應得到減弱。如果沒有,那麼會一直處在一種十分強烈的分離焦慮中,甚至會帶著這種焦慮感長大成人。
“我想起,每一次最難過的就是要去上學了,自己坐上車,父母在外面向我招手時,每一次的分離都讓我感覺像是要死掉一樣的難過。只是從初中開始就一直經歷這樣的分離,不敢表露難過,或是說不捨,而是硬生生的咬著牙去一次次告訴自己為了不讓下一次分離難受,在相處的時候多為他們做一些事情。或是想著每一次離開之前和他們大大的擁抱一下。很顯然唸叨了這麼多年,沒有落實過。”
那今天就可以這樣去做,和朋友擁抱告別,感謝他們對我的照顧和關懷。回到家了,也可以第一時間做的事情放下行李,給父母一個大大的擁抱,儘管會有些焦慮或者對方也會感覺的有些不適。這樣做是為了讓彼此不留遺憾。比起話語,有時擁抱會能給人更加溫暖和被關注的感受。
所以今天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去擁抱。
嘗試一下,沒有什麼關係。
“新的一個月即將開啟,張楠,我們一起在分離焦慮上做出突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