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盼過年,大人盼掙錢。在這句俗語的陪伴下,我從盼過年的小孩,變成了天天盼著賺錢的大人。
1
以前盼望著過年除了能換上新衣,最開心的莫過於正月初二去拜年。
從一開始提著米麵油翻山越嶺來到姥姥家,吃一頓熱乎的飯,再開心地玩幾天,是新年伊始最快樂的時光。那時孩子特別多,跟表兄弟姐妹玩得不知道有多開心。
我們那邊拜年的習俗是隻給孃家人拜年,外公家、外公的兄弟家以及舅舅家,其他的都不用拜年的。外公加上他的三個兄弟,再加上三個舅舅,拜年準備六份禮品就夠了。因為六家親戚離得近,我們去一次就呆四天,第一天下午一頓席面,第二第三天每天兩頓,第四天上午一頓席面後就要啟程回家。
可小時候最喜歡的那股熱鬧,在大人看來好像是一個負擔,他們需要商量著拜年拿什麼比較妥當,到了外公家卻又著急著想回去忙農活。那時總覺得父母們“不懂事”,一年就拜那麼一次,怎麼就安分不下來?
隨著條件越來越好,曾經的拜年禮米麵油變成了紅包,長途跋涉再也不用擔心負重難行了。可自己卻開始厭倦了那種拜年習慣。因為有自己的心事有自己的學業,心思已全然被霸佔。
2
再到後來就不去外公家拜年了,因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後,母親的孃家已經無暇顧及了。印象中只需要給孃家的男長輩拜年的,可我以為的只是一廂情願的我以為罷了。
愛人家的習俗是要給所有的長輩拜年:爺爺、姥爺、叔伯姑、舅、姨以及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
不知道春節是哪一年“濃縮”成了短短的七天,但成家後春節拜年成了最大的負擔。
過完正月初一後,初二開始兩天時間給堂親拜完年後,得趕二百多公里的路去給表親拜年,短短的七天功夫,讓人連個休息緩衝的時間都沒有。
輪到自己拜年的時候,原來的紅包又變成了禮品。好在如今出門有車臨近的地方買禮品也方便,不然又變成了負擔。
3
為了讓拜年不再那麼慌忙失措,去年春節前就買好了禮品,等給堂親拜完年回城準備帶上禮品去表親家拜年時,疫情阻住了去路,當時買的米麵油足足吃了一年,食用油現在還剩3桶!
要說這些拜年習俗,倒也能接受,畢竟各有各的風俗,小時候只給孃家長輩拜年是我們那一帶的習慣,成家後給堂親表親拜年也是為了多走動,畢竟這麼多親戚裡除了堂兄弟姐妹,其他的一年也就見這麼一次。
而有個地方的拜年習俗就讓我很吃驚。
我們那邊風俗是大年初一不出門的,過了除夕夜之後第二天一早吃完餃子一家人就圍著火爐看電視不能串門。可有個遠方的朋友開車說要來拜年,心想不能不讓來啊大過年的,朋友開車到家後已經快到晚上,空著手進門見了長輩後雙手合一撲通一聲跪下說給叔叔拜個年!
我們都沒見過這種情形一下都愣住了,母親趕緊回房包了個紅包扶起朋友說新年快樂!
4
我們的感悟總是隨著閱歷不斷增多,當朋友用下跪拜年的形式打破我對拜年多年的“固見”後,我突然意識到自己拜了這麼多年的年,沒有一次是走心的。
小時候完全是為了好玩,長大後開始牴觸,成家後完全是為了應付負擔。這種心態,真不應該!一個朋友春節大老遠來家裡尚且都能用下跪的方式拜年,我們面對自己的父母,怎麼就不好意思了?
別說下跪磕頭,就是連一句簡單的“爸媽辛苦了”都說不出口,更別說擁抱了。擁抱真的可以拉進人與人的感情,記得有一年公司組織戶外拓展訓練,當“勇奪瀘定橋”的專案結束後我和大老闆緊緊擁抱時熱淚盈眶,那種擁抱趕走了以往的誤會與間隙,所有過往的不開心都煙消雲散,同事之間的感情更進一步。
5
我們的很多傳統舊式禮儀在革命中被逐漸廢除,對於裹腳、留辮等這種落後的守舊習俗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民初以鞠躬代磕頭,解放後則對人的鞠躬也廢了,意味著不是鞠躬或者別的禮節就比叩頭好,而是民間社會中根本不該行那麼多禮來確認、強化等級關係。但有些完全可以保留而不是全部廢除,比如下跪磕頭。
百善孝為先,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身體是屬於父母的,為了表達對父母的愛意和敬重,卸下男兒金膝並沒有什麼不妥。
#文化大拜年#,磕頭拜年是一種傳統文化,也是我們用行動報答長輩的恩情,你覺得可以保留甚至傳承下去嗎?期待你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