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問,“閱讀需要半個小時”。
這是智遠的第0140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問題的提出比解決更重要,
有效的提問能夠直擊問題的本質。
我想和你提一個問題:你瞭解自己嗎?相信有80%的人可能打心底都不能有效的回答出來這個問題,我曾經也是這樣,於是我帶著“問題”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以前有一首歌曲我特別喜歡,叫做“越長大越孤單”,如果你問我喜歡它什麼?我當時也不知道,與此相同的我還喜歡“閱讀,看哲學類的書,聽電子音樂,獨處,思考,去小酒館微醺等”。
於是,我把“它們”放到一起中進行對比,給自己提問,我喜歡它們的實質是什麼?結果是可喜的。
透過探討喜歡的事物,我對自己又有了一定深刻的瞭解,而且再次和“它們”在一起的時候,我也能清晰的知道“自己”從中想找到什麼?
比如這首歌,我喜歡它的律動,喜歡“牛奶@咖啡”寫的歌詞,因為能夠引發對“我”的共鳴。就像電子音樂,小酒吧微醺,它可能在某個時刻能夠表達我的心情和現狀, 讓內心與思想產生共鳴。
終其一生,我們都在學會“提問”,有效的提問比“悶頭思考”更重要,直擊本質的提問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想要的答案,並且面對較為困難棘手的問題,能夠快速的處理掉。
適當的提問能夠讓“朋友,同事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若掌握不好尺度,則會引發“巨大的矛盾”招人嫌棄。
什麼是最優質的提問方式呢?智遠認為,能讓被問者不假思索樂意地回答,並能為其帶來新的發現的提問是彼此最好的一種方式。
01.你會提問嗎?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看過“十萬個為什麼”,在一問一答間,能學到很多知識,所以我一直認為,問問題是一種有效過濾知識和資訊的方式,並且能從別人的回答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會提問也是一件“棘手的問題”。
比如:不會就問,或者頻繁的發問,會容易招到別人的嫌棄,“這點問題都要問我,你不會搜尋嗎?”。
比如:問題問的多了,自己就缺乏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凡事自己不想去思考,直接去問別人,想透過別人得到自己期許的答案,結果在執行後,如果出現錯誤,就會把“責任”推給別人。
比如:問的問題淺薄了,說明你可能水平不夠,不問問題吧,埋頭苦幹又耗時費力,效率低下。
所以我認為“學會提問”是分很多的場景以及出發點,有時候我們可以透過“請教”的方式快速獲取幫助,有時我們也可以透過提問的方式,幫助別人解決“內心的疑惑”。
不會提問說明你沒有真正的思考:在許多人眼裡認為提問只是說話,沒必要刻意練習,但是會提問和不會提問,有兩種不同的生活。
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曾經在巴西當過一段時間老師,他在課堂上發現了兩個奇怪的現象,一類學生們是從來“不提問”,二類是面對同一個問題,有時學生能立馬回答上來,有時卻又一片茫然,完全不知所云。
經過費曼的調研得知,原來巴西的學生上課時,唯一要做的就是“坐在那裡”,把教授講的每一個字都記錄下來,把公式完整地背下來,確保沒有寫錯,然後用此去應付考試。
令他震驚的是,那麼多學生在書店裡面購買物理書,那麼多巴西孩子在學物理,甚至比美國小孩都要早起步,可是整個巴西卻找不到幾個物理學家,為什麼會這樣呢?
最後得出結論,那麼多孩子如此用功,卻都是無用功,不提問,說明根本沒有學會,能提出好問題才說明思考才真正的開始。
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進化》,第二章機械觀的衰落下光的速度裡提到,“伽利略提出了決定光速的問題,但是卻沒有解決它”。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是“數學上”或者“實現上”的技能而已。
而當我們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真正的進步。
問題能夠驅逐思考,探尋的驅動力之一便是,我們透過提問問題,意識到自己對某些“事物”可能只是知道皮毛,不能直擊“痛點”,而找不到“真正的依據”“論證”或許問題最終的答案。
我在現實生活中也見過這種場景,很多人只要遇到瓶頸期就會選擇“看書”“聽專欄”大量的學習。
其實這些都不是最有效的方式,最有效的方式先學會“向內提問”,即問自己“我要看什麼能解決當下的問題”。
如果你以知識導向驅動學習,在高速變化跨領域學習的今天,知識能夠讓你多的一輩子學不完,而反之帶著問題去尋找“書籍”“答案”會更聚焦,更讓自己靜下心去。
先學會洞察,才能找到對應的問題:一個好問題已經解決了問題的一半,好的問題不僅能夠增強人際關係,還能讓對方清晰的瞭解到你關注的點和思考方式。
我原來有一個較好的朋友,他天天口口聲聲嚷嚷著“創業”,自己想做點事情,可是一直沒有行動,然後有一天,我說:“我幫你分析分析”,看你什麼時候適合,怎麼樣?
於是週末的下午,我們找到家咖啡廳,面對陽光照耀在臉上的那種安逸的場景,我提了幾個問題,大概回憶了下,如下:
你一直在說自己想做些事情,有沒有想過想做什麼樣的事情?往哪個方面發展,他回答到:現在新消費行業持續的在增長,而且年輕化是一大趨勢,我打算投資做個消費品牌。
我接著他的回答追溯:“所以,你已經有這個想法了,非常不錯,那你覺得自己會做哪個品類?
他說:“應該會做飲品,或者是食品類,毛利高的商品”,我說,比方你現在做了飲品,你會選擇細分品類中哪一個賽道呢?他說我可能會選擇“開門店,做輕飲品”。
經過反覆地追問洞察,可以讓他想做的事情更加的清晰,反之有利於去落地。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自己想做一件事,而沒有找到啟動切入口,絕大情況是因為“沒有有效的被提問”,如果當自己徹底想清楚,或許你已經開始了行動。
洞察的本質就是“會打比方”,只有真正挖掘到“驅動一個慾望”背後的問題,結合問題,巧妙地做比方引導,才能聯想到一系列問題所串聯的答案。
02.最小切入口。如果你想跟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或者抓住某個人的心,就要掌握一些溫暖人心的詢問方式,讓對方的心在你的問題下軟化,這是一件很有挑戰的事情,不過如果掌握正確的方法,其實一點都不難。
最重要的是,提問之前要學會有效的傾聽,搞清楚對方的心裡真正想表達的是什麼?真正需要什麼?然後試著引導性地去滿足他,或者在他邏輯之上進行引導。
先學會給予對方更多的理解:如果你想與他人進行深入的交談,那麼開始先不要提特別難的問題,也不要提讓別人覺得“有質疑”,“有威脅”“針對性”的問題,因為這些無法突破心房,讓環境狀態放鬆下來。
當然在進行“較深的提問”前,最好和對方溝通下,智遠經常用的方法是:“我能請教你幾個問題嗎?看合不合適?”,來引導下對方。
而我也在工作中遇到有些領導找同事談話的時候,直接上去就開始做“提問”,其實打心底就容易讓別人“排斥”,因為對方的內心可能還沒有真正的開啟,也不會真心對答你的交流。
記住,提問不是“打辯論賽”“被逼迫”,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儘可能地將對方內心想說的話激發,我們的出發點是“如何抓住對方的內心”,那我們表達就應該客氣,儘可能從讓人“舒服的問題”開始。
舒服的問題不是“尬聊”,所有的提問都是建立在“有問題”的前置條件下,我列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是如何做“淺提問”的:
下屬的工作狀態不是太好,從和下屬談心的角度,我一般不會約在“會議室”,因為“環境”也會影響“有效的提問”,於是我約到樓下的咖啡廳。
下午三點左右正是犯困的時候,我請他喝了杯咖啡,開場話:“我們溝通不是太多,最近怎麼樣,遇到什麼煩心的問題了嗎?然後對方便寒暄到:“也沒有,就是那個客戶比較挑剔,然後一頓吐槽”。
過程中,我就一直在聽,我一般常用的第二句話是:“我也知道結果不是你想要的,可是現在這個樣子,你覺得怎麼做會比較合適些?有什麼想法,給我分享下,看我如何幫助你”。
緊接著,他就便把自己的思想舉一反三地說了出來,最後我說“挺好的,我就說你很靠譜”。
此時的咖啡也已經喝完了,他也回去工作了,而整個的過程,我並沒做任何的工作的要求,只是選擇了合適的“場景”做了“理解”的動作,進行了適當的引導。
點到為止的提問與引導,能激發一個人的“內心”,談心式提問的本質是幫助“別人釋放壓力”,而非“說教”,當他疏通內心後,遇到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激發興趣,引起對方關注:有個公司為了銷售“自己公司”的業務,團隊負責人讓下屬給幾百個公司的負責人發微信,業務主管對自己所做的成績感到良好,群發了不少人,然後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後進行統計,收到“回信”的客戶卻非常的少。
對此,這個人非常想不明白,就找到了一個比他厲害的人請教,那個老師說,“在你跟客戶發的資訊裡面,有沒有提到客戶的利益點”?他有些疑惑,“難道我們提供的業務,對於客戶來說不是利益嗎?
您看下,在這段資訊裡面,我們完全表達了所能提供的服務,他們應該明白,那正是他們所需要的。
“問題不在於你服務的好不好”,也不在於“客戶需不需要”,而是你能不能給客戶帶來更多利益,是更多,額外的利益,而不僅僅是服務。
老師說道:“你首先必須讓客戶對你感興趣”,激發客戶的興趣,引起客戶的關注,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們更多利益。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辦法讓他們感興趣,比如“提一些震撼人心的問題”。
然後老師接著說到你的傳送的資訊裡,“我們是一家專業的營銷公司,能為你提供最優質的服務”,這樣的話太普通了,很難引起別人的興趣,為什麼不嘗試下提問呢?用問題激發客戶思考。
一系列的提問式問題,都是讓看到資訊的人引發思考的方式,當激發興趣引發關注的時候,才是你賣弄的開始。
03.提問的四種方式與“境界”。智遠總結盤點現實生活中,提問的四種方式與“不同層級”表現,分別為:輕鬆提問,劣質提問,沉重提問,和優質提問。
輕鬆提問;一般是日常中經常用的,核心目的可以是“改善兩者之間的關係,收集相關資訊式的使用方式”,比較適合初次見面或者切入正式話題之前的預熱交流。
此時你可以提問是對方樂意回答,習慣於並且“輕易回答”的問題,比如興趣愛好,成功體驗等。
例:初次見面的時候:“好久不見,你又瘦了,這件衣服真漂亮,穿在你身上簡直和以前對比換了個人,哪裡買的?”。
劣質提問;一般是溝通最不融洽的一種狀態,導致提問者與被提問者關係惡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把自己的價值觀或者主觀思想強加於人,對被提問者“窮追猛打”,致其萎靡不振,比如:“那個功能為什麼沒有上線?”“開發為什麼沒有做出來”“你為什麼連這點小事都沒有做好”
“你上班在這,為什麼住那麼遠的地方?”,其實這些背後為了表現“提問者自己的優秀而已”,問的問題內心已經有了答案,目的是為了顯擺自己。
我在工作經常看到這樣情況,當團隊某個人工作沒有做好時,領導習慣性直接發問,在不注意“場合”,不注意“原因的時候”,大庭廣眾的進而逼問,貌似跟展示自己威力一樣,其實是領導力最低下的一種表現。
另一種是沒有考慮到與對方的關係,毫無意義地追尋對方的私事,就容易讓對方產生“我為什麼要告訴你”的反感情緒,從而把天聊死。
這種情況多數在“社交場合出現”,比如朋友約會聚餐,幾個人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便開始“調侃”,其實有的人與你關係並不太熟,切記一定不要多言多語,你認為的俏皮話,在別人看來更像是“沒教養的提問”。
沉重提問;是被問者不想回答,但關係到發現或者行動,核心目的是與被問者共享,幫助被問者達成目標。
比如詢問“那件事辦得怎麼樣?”,“最近學習怎麼樣?”,“聽說你又跳槽了,換的工作怎麼樣?”。
在這方面謹記有些問題需要建立在“破冰的情況下詢問”,而非直接詢問,避免造成“別人不想回答,自己尷尬”。
優質提問;這是一種最高階的表現,如前言部分所說,能讓被問者不假思索樂意的回答,從而讓提問變成一種“有效的溝通”。
優質提問能讓提問變得有發現,並激發行動力,也能讓沉重的提問和內容,變得別人樂意回答,也是一種最高情商的表現,優質提問的內容應當是“新的角度”,可以是“被問者真正渴望得到的東西”。
04.怎麼創造“優質提問”。記住,優質的提問是“開放式”的過程,關注的是“現在和未來”,是讓對方自由回答,是沒有壓力的開放式提問,目的在於幫助對方“解題”,發現並且付出行動,不一定當下非要有明確答案。
優質提問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出發,我一般使用3V組合和5W1H提問法,這兩者提問法都要基於“積極傾聽,順勢提問之上”。
認真傾聽對方的話語,留心言外之意,順勢提問,並向對方提供反饋,從而深化發現問題所在,“聽”有時言外之意更能真實反映對方內心的實際心情,場外資訊包括“姿勢,表情,語調”等。
3V指的是:vision(理想)希望達到的狀態,渴望得到的東西,別人內心由衷想嘗試的事情,value(價值觀)判斷事物時候所重視的價值,vocabulary(語彙),平時常用的詞語。
站到提問者角度翻譯成“俗語”便是我上述用過的,“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也知道這個結果不是你想要的,那你打算怎麼辦?”。
再比如,我知道你的理想是“做款社交軟體,幫助更多陌生人能夠在平臺上實現社交”。
這裡需要注意,理想和價值相信很多人都能夠明白,那麼為什麼詞彙也很重要呢?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語,就是一個人最近困擾的事。
所以,一個優秀的提問者,可以從對方的“詞彙中”得到重要的資訊。
5W1H是什麼呢?相信很多人都知道:What(什麼),who(誰),when(何時),where(何地),why(為什麼),how(怎麼樣)。
通常的使用場景是在“工作中”,比如你的工作有哪些?即what。這是你工作計劃的內容,然後你打算什麼時候完成,即when。其次你的專案由誰來負責,誰來實施,哪些人來協助,即who。
再次,你的專案將在哪裡完成,where。最後,你的專案有什麼意義,為什麼要做,即why。那麼,我們就可以選擇如何去進行你的專案了,即how。
那麼換在“學會提問”中,也同樣的受用,我來舉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你的理想是想做一名“演員”,價值是為更多人帶來優秀的作品,感染大家,這也是你覺得幸福的事情,我非常認可,那麼你怎麼定義演員這個職業呢?為什麼要成為演員?
演員需要怎麼做,需要哪些基礎條件?你什麼時候會成為演員呢?你應該在哪些地方努力呢?你打算怎麼傳遞自己的價值?向什麼人傳遞你的價值?等等。
優質的提問應該是開放的,可以幫助被問者自然而然的回答,並且有新的發現,同時優質的提問應該圍繞我已經“內化”的問題旁邊,只是我沒有注意到它。
上述就是3V+5W1H開放抽籤式的組合,站在不同角度詢問,可以覆蓋方方面面的問題,幫助別人有效的解決“疑慮”,但請記住,一切建立在對方願意開放心態回答的基礎上,若第一次使用要注意“對方感受”。
因為多數人為了逃避“問題”,而選擇巧取捷徑,這樣提問式的疑問會讓對方覺得在“挑戰自己的忍耐度”。
我曾經面試候選人的故事:曾經,我和我的前老闆合作過一次面試一位運營總監,我問了一些問題,這兩個不同的人讓我記憶猶新,分享給你看看有無學習的價值。
你最近的三份工作經歷,一份是大公司,四個月被裁員,一份是創業公司,拖欠社保公積金,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連續選擇兩家這樣的公司?
候選人非常誠懇的回答到,一份是大公司求穩定,另一份是創業公司求發展,沒想到都沒趕上好的機會,大公司可能自己不太會做人辦事,小公司因為“資金不足”,迫於無奈。
還有以下問題,你怎麼判斷一家公司好不好?你為什麼能夠勝任總監的崗位?做這個崗位,你認為自己最大的優勢是什麼?你是不是有點緊張?你對我印象怎麼樣?
我們有很多同事都比你小,但做的都比你優秀,你會怕自己的面子受不了嗎?你在工作中的自尊心強嗎?
你脫口就是做運營總監,為什麼這麼確定?為什麼不是VP?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什麼性格的人,你有什麼特長,是特長,不是愛好。
你認為工作年限長,自己的見識就很廣嗎?你怎麼理解經驗與能力這兩個詞?
你在北京的朋友多嗎?一般什麼樣的朋友,你原來的客戶裡面有你的朋友嗎?總結下今天的面試,如果我想錄用你,你能夠用一兩次詞明確地告訴我,我們應該對你的哪方面充滿資訊?
我把這些問題同樣也問了“另一位候選人”,而兩個人給我的表現完全不同,面試是平等的狀態,一個是基於真誠,有態度,有溫度的回答,而另一個則後半場就表現的沒有“耐心可言”。
當然,這是基於面試狀態下,這樣不僅可以判斷候選人水平,也能激發一個人的狀態,對標人生髮展軌跡也是一樣,不妨你試著改變些問題問問自己的“內心”。
05.提問不是“建議”。“成年人應該剋制自己糾正別人的慾望”,優質提問是開放的,但建議是針對某一種情況,不能保證適合用於每一種情況,我在工作中也見到很多人使用3V+5W1H法,最後都變成了“我建議你怎麼樣”。
“你應該這樣做”和“遇到這樣情況,你怎麼做”,或許答案相同,但達到的想過完全不同,一個能改變行為,一個能改變態度和自我意識。
同時提問過程中,要學會適當的用“你”“我”來限定物件,怎麼做好一件事和“你覺得怎麼做好一件事”是不同的,演員是什麼和”你認為演員是什麼“能讓被問者產生不一樣的態度。
同樣作為提問者,給予對方反饋的時候,要指定“我認為結果是這樣的”和“客觀事實”要進行區分,以免產生混淆,讓別人覺得你在給對方提建議。
當然如何是工作場景中,我也會用一些關鍵詞來激勵組織個體的成長,比如你應該區分真正想做的和“你應該怎麼做”。
我也會用到相反概念的提問,比如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如果目標沒有達成,你會怎麼做?”
在職業規劃時我也會提問,你覺得你一定不要做的工作是什麼?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目標,可以強化渴望達成目標的積極性,對於前提和質疑,都能夠幫助被問者深入思考它存在的意義。
從工作角度,如果你渴望別人給你回覆,找到合適的場景,問對的問題,優質的問題,也許是激發“被問者”與你同心產生共鳴最好的一種選擇。
從個體角度,有些問題可能當下沒有答案,也可能要花費一生的時間去探索,但只要走的方向是正確的,所感受到的幸福也是實在的。
比如,你一輩子奮鬥的意義是什麼?你有什麼為之願意一生投入而努力去做的事情嗎?
寫在最後:
我們向內思考什麼問題,就會牽引我們走向什麼方向。
一個優秀的提問,會讓我們走向人生巔峰,而低質量的提問只會讓人一步一步在低效率的重複,正如蘇格拉底所說:“不經過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