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至心理逆反的現象。正如手上的老繭總是越磨越厚,因為只有足夠厚的老繭才能在高強度的摩擦下保護老繭下的面板。其實,不光是老繭,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會被“磨厚”,因為和我們的身體一樣,心理也會努力讓我們免受各種傷害,從而最好地保護自己。因此,當受到強烈的、連續性的刺激時,我們的心理就會主動無視這些刺激,從而讓人免於心理崩潰。
事實上,自尊感和羞恥感這對“孿生兄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心理反應,心理學家研究了出生六個月的嬰兒之後,發現這些嬰兒雖然對世界的認知還很模糊,連話都不會說,但他們卻能識別周圍人的“好臉”與“壞臉”。當人們開心地逗他們,他會以咯咯笑來回報;而當人們橫眉豎眼,大聲呵斥的時候,他往往馬上就大哭起來。
但是,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羞恥感都是一種令人不快的負面情緒。而趨利避害的本能心理決定了我們的內心會盡力避免產生不快的感覺。正如在面對各種病菌的時候,我們的身體會產生免疫能力;在面對負面資訊的時候,在人性的驅動下,我們的心理也會對這些資訊逐漸產生免疫力。也就是說,“超限效應”本身是一種保護機制。
瞭解了這種機制之後,我們就會明白,有些時候,說得越多效果就越差,尤其是在說服某人不要做某事的時候。當你第一次說時,能夠透過讓對方產生羞恥感而收斂其行為。但是,一旦說的次數多了,令對方的心理產生了免疫,說服效果立刻就打折扣了。
除了心理免疫之外,逆反心理也是觸發超限效應的重要原因。
在人際溝透過程中,這種逆反心理是比心理免疫更糟糕的狀態——因為後者只是讓我們“說了等於沒說”,而前者卻是讓我們“說了還不如不說”。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聽到憤怒的妻子抱怨自己的丈夫:他簡直無藥可救,說了一百次他都聽不進去。但事實上,這些妻子很可能倒置了因果——正是因為她們說了一百次了,所以丈夫才聽不進去,非但聽不進去,而且反而要對著幹。這就是“超限效應”在生活中的體現。
可見,一個人的語言魅力不在於他說了多少,而在於是否說到位。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嘮叨不停的人,常常不考慮聽者的感受,不考慮自己所說的話是不是別人要聽的,也經常不給他人說話的機會,所以有時候也容易招人煩。
因此,請記住,任何溝通,特別是旨在使別人態度改變的說服和引導,都必須避免無意義的重複,否則,效果很可能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