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家裡有老人的子女會發現,老人們什麼東西都捨不得扔。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傢俱是六七十年代的還一直用著。有的老人就連穿舊的衣裳和針頭線腦都留著。

我母親自從父親去世之後就一直一個人生活。

後來母親跟我一起生活了多年,雖然又搬了幾次家,可隨身帶過來的東西還是很多。其中有一箇舊大立櫃,一箇舊床頭櫃還有一臺老縫紉機。每次搬家母親都要特別囑咐一下,你們搬的時候別把東西搬壞了。除此之外,還有父親看過的書和文房四寶,包括一些書法字帖。

母親帶來的物件放在新房子裡一看,與現代裝修風格明顯不適合。在子女們看來,有些舊物早該處理掉了。可這些東西搬過來一次,母親都要仔細檢查一下,想起來一件東西就馬上去找。

母親去世後,別人跟我說有些東西該扔就扔了吧。可我在想,母親為什麼對這些舊東西愛不釋手?

站在母親的角度思考一下,我終於明白了。原來一件物品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就拿那個大立櫃來說吧。它可是母親成家以來置辦的第一件“像樣”的傢俱。

母親跟父親結婚時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一對兒裝茶葉的箱子裡外用紙糊一下,就成了一個裝衣服的箱子。這是他們唯一共有的“傢俱”。可那個時候最時興的是成對兒的木製衣箱,但他們還買不起。

這個大立櫃還是給大兒子結婚時,打傢俱剩下幾塊木料,全木打製還不夠,所以用膠合板框制而成。生活了幾十年,自己家裡總算有一件像樣的傢俱,雖然不屬於全木的,但母親仍然高興的不得了。

那個單獨的床頭櫃也是有來歷的。

二兒子結婚時買新床帶兩個床頭櫃,可由於面積小兩個床頭櫃只能放下一個。就把一個床頭櫃送給了母親,從此這個床頭櫃就一直跟隨母親一起,那個時候父親還健在。

父親說“這個床頭櫃放個床頭檯燈真實用,要是一對兒就好了!”

母親說“有一個還是兒子用不上給你的,你就知足吧!”床頭櫃也有它的故事。

說到那臺縫紉機故事就更多了。

父母婚後生下我們5個孩子,從那時起他們就開始過著窮日子。

隨著孩子一個一個出生長大,他們就勒緊褲腰帶,因為有了新想法。

母親讓想積攢點兒錢購置一臺縫紉機,好給五個孩子做衣服。

當年買一臺縫紉機好貴的,100多元錢一臺普通人家想買很困難。

我父親和母親兩個人收入加一起才五六十元,就是不吃不喝也買不起一臺縫紉機。可說攢錢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要生活,要吃穿還要攢錢?

經過幾年的積累,家裡終於買了一臺縫紉機。

從此,母親就像是被綁在縫紉機上。每天晚上母親就坐在縫紉機旁,咯噠咯噠的機器聲幾乎沒有間斷過。

要知道,5個孩子加大人的衣服褲子,母親一個人連裁待剪加成衣那得時間了。這還不說,那個孩子衣服刮破了,那個孩子褲腿短了,那個孩子衣袖不夠長了…母親都得上手親自縫紉。

那個年代,學校有活動要求孩子穿綠軍裝,我們家5個孩子相差不幾歲還都在一個學校。這個時候母親就更忙了,她要在下班後一個晚上趕製出5套大小不一的服裝來。一夜下來,母親已經累的腰痠背痛。

縫紉機的故事太多了,就如同做衣服一樣多的說都說不完。

每個老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父親走了留一些給了母親,就在那些墨寶和文房四寶當中——每一個字裡面都有一個故事。

說到這裡,我們做子女的就什麼都弄明白了。當父母還健在的時候,希望我們能尊重他們不捨的扔東西的習慣吧。

睹物思人,每一個物件都有一段屬於它的老故事。

10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什麼是高我?以及如何連結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