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朋友聊天,說到什麼時候打算結婚,我很自然的就說:大概七八年後,我三十多歲的時候。
儘管他們都覺得這個時間點有些太晚了,但相比毫無跡象脫單的他們而言,我感覺自己的時間表已經算是提前了。
在網上看到一組資料,中國單身人口達 2.4 億,獨居成年人口超過 7700 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儘管經常被催婚,但依然有著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不結婚。
我不喜歡催婚,也絕不會說“你應該找個人陪伴”這樣的話,兒時經歷過父母離異的我深知,結婚之於兩個人的人生背後,有著很多絕不止於“搭夥過日子”之外的深層意義。
但我對於親密關係也有著明確立場:可以單身,可以不結婚,但不能喪失愛的能力。
沒錯,愛不是感覺,是能力,同時也是態度和傾向。
對於一個到了適婚年齡的年輕人而言,如果喪失了愛的能力,這樣而引起的不婚是病態而非理性的。
所以,在擁有愛一個人能力的前提下,我們可以更客觀地去理解現在年輕人越來越晚婚甚至不婚這種現象。
2
不記得是從哪裡看到這樣一句值得深思的話:
“很多人沒結婚不是因為覺得婚姻不重要而是因為婚姻很重要。”
是的,現在的年輕人受教育程度普遍比父輩要高,對婚姻有了更多的思考,對生活伴侶,對婚姻質量有更高的要求
很多不結婚的90後,尤其是女性,不再是等糖的小孩,早已明白物物交換這個簡單的道理。
都說成年人的考量只會越來越利己,何況是單身的成年人。
有人說“00後忙著戀愛分手,而90後,現在慌得一批,只想賺錢”。
的確,單身的我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收入;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展去選擇居住的城市;還可以有大把時間培養愛好和提升自己。
“窮”就是個怪獸,越長越大,而我們愈來愈想征服它。
我們的不願意將就,需要冒風險,婚姻也有風險。倘若讓你和一個不喜歡的人結婚,肯定不會願意。
當代年輕人的想法早已經從“湊合”,發展到“匹配”,甚至是“優選”。
就好比買房這件事,若我自己有購買一間房子的能力,我為什麼還要在房產證上加上你的名字。
專屬總比共享讓人痴迷。
3
生活是一場塗鴉,你畫成什麼樣子就是你想成為的模樣。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更好的期待那個給你愛情的人到來。
以前看東野圭吾的《時生》,書裡有句話:
你從沒覺得能來到這世上真好嗎?
曾因為這句話溼了眼眶。
活著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是稀裡糊塗的隨大流,然後無奈又麻木地過活,就像是在完成世俗這位幼稚園老師交代的塗鴉作業。
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怎樣活,為了什麼活,這是我們自主的選擇。
結婚不是任務,而是心在作選擇。
無論哪種選擇,都是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城堡自己砌。
可以為愛低頭示弱,因為有自己的內心底線。
但示弱物件裡沒有不愛的人,沒有湊合,沒有得過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