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越是禁果就越是甜美,就如同越希望掩蓋某個資訊不讓別人知道,人們就越是想透過各種渠道瞭解它;越是禁止某件事情,就越是有人不計一切後果地去突破禁令——這種由於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事與願違的現象,在心理學上就叫作“禁果效應”。“禁果效應”的心理學基礎是兩種心理:一個是逆反心理,另一個是好奇心——人們傾向於對自己不瞭解的事物產生好奇,而逆反心理則基於人們掙脫束縛、追求自由的基因。這兩種心理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面對被禁的事物,人們首先會產生好奇:這種事物為什麼被禁?它是否真的會對我們產生危害?如果這種好奇得不到滿足,人們就會傾向於叛逆,也就是親自嘗一嘗“禁果”的滋味。除此之外,“禁果效應”還會帶來另一個副作用:禁止行為本身也會使很多原先對此並不感興趣的人產生逆反心理和好奇心,紛紛嘗試去品嚐“禁果”。這種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歐洲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把王爾德、勞倫斯、薩特等人的作品列為禁書,結果非但沒有使這些人的作品銷聲匿跡,反而使他們名聲大噪。連許多原本並不瞭解這些作者的人,也開始偷偷摸摸地傳播這類手抄本,而且,當局禁止手段越嚴厲,這些書在民間越受追捧。可見,很多時候,禁止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反而會事與願違。既然如此,與其堵塞不如疏導,對於那些無法禁止的和沒有太大必要禁止的事情,取消禁令說不定能帶來意外的成效。我們很多行為的原始動機都只是一種“禁果效應”,越是打壓,越是會激起逆反心理。相反,若是停止了打壓,釆取認可、寬容的態度,人們做這件事的渴望和執著就不會那麼強烈了。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已經不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