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高青峽終於在馬得福的一番感慨下,驅車一同前往當年的湧泉村。
漫山遍野的翠綠,在她眼裡和別處的山頭沒什麼區別。
丈夫馬得福跟她說一句,你若熟悉西海固湧泉村原來的樣子,就知道這裡為什麼不一樣。
作為一個妻子,無法進入丈夫的頻道與他共情,不得不說,這是兩人相處的遺憾,一種階層的差異。
所以,無論是娶妻還是嫁人,兩個人結婚共度一生,如果想不留遺憾,還是要多多考慮原生家庭方面的門當戶對。
不僅僅是物質,更要衡量精神上的門當戶對,家庭矛盾是一把雙刃劍,它一面劍指原生家庭,一面劍指再生家庭,最終造成下一代的不幸福。
高青峽是市委書記的女兒,而馬得福是土生土長的山窩窩後生。
優渥的家庭環境,讓高青峽產生了一種天然的優越感。
作為城裡的白富美,能一直支援丈夫的扶貧工作,不拖後腿已經是高風亮節。所以馬得富從來不奢望妻子能夠做到更多。
當高青峽懷孕月份大了,馬得富又要被派往老家擔任整村搬遷的工作,臨走前,高青峽告訴他,我明天就搬回我媽那裡。
回到湧泉村,馬得福的娘關心上了兒媳婦:
你說青峽月份那麼大了,也不讓俺去照顧,她心裡到底是咋想的嘛?
誰知馬得福卻轉移了話題:
媽,你看俺有根白頭髮,給俺薅下來行不?
看過那麼多婆媳劇,這部扶貧劇卻在婆媳關係的處理上,簡直是神來之作。
其實,這時候,得福不應該找青銅峽前書記好好談談麼?
畢竟,高青峽有一個善良溫厚、內心甚至把她當女兒看待的好婆婆,她難道不應該給馬得福的母親一個面子麼?
真的,有點心疼得福媽。
雖然高青峽很愛得福,但一兩句話就可以管窺全豹,其實,高青峽或者有點嫌棄馬得福的父老鄉親。
甚至,城市子女出身的她,完全不想跟農村的公婆相處。
馬得福一句玩笑話,得福媽就全明白了。
她能拎的清,不會給兒子製造家庭矛盾,她這個做媽的都明白,為了得福的事業,兒媳婦也犧牲了不少。她這個婆婆能做的,也就是不給兒媳婦添麻煩。
寧願委屈自己,也要讓別人過的舒服,這是得福媽為人處世的方式。
就像水花一樣,雖然是底層女性,卻擁有換位思考的能力。比起高青峽的無法愛屋及烏,這些底層女性的格局實在可貴。
也許,高青峽願意躬身多走訪湧泉村的公婆幾次,就會讓她多靠近一些馬得富的內心。
如果一個男人分明負重前行,回到家裡卻又必須把妻子寵成一個公主,那可能意味著妻子永遠不能成為他的心靈知己。
所以,最寶貴的婚姻,從來是心靈上的契合。無論貧富貴賤,歲月裡總有另一半,與你一起走過喜怒哀樂。
在和婆婆的相處上,如果遇到得福媽這樣的好婆婆,各位不妨適當讓步。
保持一碗湯的距離,卻不要拿出拒人於千里之外的姿態,不要一味覺得丈夫可以包容你,就以無所謂的態度來對待他的家人。
不要因為她的容貌不夠光鮮,她的裝扮過於土氣等各種“地方特色”而拒之門外。
任何一方因為對方的善良和理解而得寸進尺,都是一種非常低階的格局。
婆媳矛盾最大的根本,就是三方均失去換位思考的能力,導致關係惡化,引發家庭一系列蝴蝶效應。
這樣的惡果,傷害的都是自己人。
我有一位朋友,和高青峽的情況正好相反,城裡女孩出身的她,對鄉下婆婆一直比較友善。
但那位農村婆婆確是相當刁鑽,對兒媳婦各種為難。一是見不得兒子對兒媳婦好,而是覺得兒媳婦沒本事在城裡找物件,才找了個農村學子處物件。
不管哪一方,都不應該得寸進尺,但就如李大有所說的一句話,一個人的胃從四歲開始定型了。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很明確,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觀。
看山海情,最圓滿的就是麥苗和得寶的姻緣了,從青蔥歲月走進人生的中年,還能坐在一起回憶過去。
而麥苗,很早就和馬家融為一體了。
相比高青峽的高冷,接地氣的麥苗為何更加閃光。
因為她始終熱愛這這片土地,不管貧瘠和富貴,都不會生她養她的土地有所隔閡。
這就是不忘初心的精神。一個人只要不忘初心,就能在人生的各個角度做出換位思考。
婚姻的臻美境界無外乎能心無芥蒂、開誠佈公地從過去到未來都相知相愛相守。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