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當我們形容一個事情好的時候,其實真正的意思是它滿足了你某個方面的需求。

人有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這5級層層遞進的需求。

在法律、道德的範圍之內,用這5個維度來判斷,或許就能幫助你找到答案。

上述5種需求是層層遞進的,達到某一樣之後,大多數人就會很自然地追求下一級,人性使然。

比如,一個剛出社會的貧苦大學生,最迫切需要滿足的需求就是能賺到錢活下來。

而後他需要的是能夠持續地賺夠錢,這在心理上、生理上才能有穩定感、安全感。

得到安全感之後,因為人是社會上的人,要有穩定的收入、安全的氛圍,必須要與社會上其他角色發生聯動,產生溝通,自然而然地需要社交。

溝通保持順暢的一個底層邏輯是你有對方需要的資訊。雙方需要相互尊重,別人也會願意與你平等、真誠地交換資訊。

前面打的基礎,讓你一點點有所積累,最後或許你就可以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請注意這裡只是講到“或許”,因為前面幾步的發展是以沒有意外、一切順利為前提。

而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也就是說,意外、不順利情況的出現,你要習以為常。

在基礎、最底層(生理 、安全)的需求都沒有得到滿足的情況下,遇到變化人是很容易動搖的。

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動搖就意味著沒有根基,沒積累、沒底氣,要在社交、尊重上得到需求滿足就沒那麼容易了。

甚至有可能,就連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都受到威脅,只能苦苦透過調整工作繼續維持。

比如說,一個漁民,為了生存,他決定出海捕魚,慢慢地也賺到了些錢,然後認識了更多的漁民朋友,相關技能也得到同行的認可。

但隨著對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國家出臺了休漁政策,也提到了對網眼的要求,不能什麼大小的魚都撈,限制的條件越來越多。

而且大公司的船隊憑藉高科技力量,一下子就讓本來就有限的海洋資源變得極為緊缺,透過捕魚賺到的錢越來越少。

為了生存,這漁民就只能考慮做點別的。

該如何應對?

這裡建議你可以試著反過來,然後用“why-how-what + 5問”的方式思考問題。

核心的原因是,當你優先思考那件“自我實現”、即假設條件成熟後內心真正想長期做的事,你是在跟自己的內心、價值觀對話,也會全面分析實現那件事的可行性。

想清楚了,與自己達成信念上的認同,也有一定的可行性,動力會更足,方向會更明確,遇到困難時會更加堅定。

但思考夠不夠充分、夠不夠徹底很重要。方向要錯了,滿盤皆錯。方向要不現實,那也就只是想想而已。

思考這一點的時候,可以先憑第一感覺定一個方向。

別輕視這第一感覺的作用,這是你這麼多年人生經驗沉澱下的條件反射,綜合了你的家庭背景、受到的教育程度、你的認知、社會對你的限制因素、你內心的渴望等等。

然後結合5問法直面自己,避開主觀或自負的假設和邏輯陷阱,理性分析從事這個方向的真正原因、優勢、可持續因素,等等。

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為什麼你覺得這事能做得久?為什麼別人會需要你?為什麼你覺得你可以長期去做?為什麼其他人會支援你?

如果這5個答案很清楚了,那基本上就是一個靠譜的方向。如果沒有答案,那說明這個方向目前不是那麼明朗,需要再思索第二個。

舉個例子,出身貧窮家庭的小A,透過自己的努力,目前上了一所不錯的大學,很快也要走向社會、參加工作。

面向未來,他內心渴望未來更多貧窮家庭的小孩也能像他一樣,透過受教育改變命運。怎麼做比較合適?

這個時候,可以用5問法跟自己對對話。

為什麼要做這個?因為小A是過來人,深深知道家庭困難給他帶來的痛苦,他自己透過讀書解除了這些痛苦,增長了見識。他希望更多人也能做到,這是他的人生觀、價值觀。

為什麼這事能做得久?因為中國那麼大,有太多太多這樣的家庭子女渴望受教育。而且教育本身也不是一件有終點的事。

為什麼別人會需要我?因為小A受過高等教育,如果讓他去教,水平也是夠的。另外他有類似的成長經驗,有同理心。

為什麼自己可以長期去做?因為這工作從對腦力體力心力的要求而言,都適合長期去做,另外過往的經驗會讓這工作更加高效、持續獲得正反饋。

為什麼其他人會支援?因為這事會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且小A有相應的能力跟決心。

方向想明白了,接下來就是要思考How, 怎麼做的問題。

1、因為要幫助到很多人,你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協助你。讓別人協助你的前提是相互之間的尊重,要讓別人認可你的想法、實力。

2、參與到這教育這個領域的,除了孩子,還有家長、學校、社會。首先要說服家長們支援小孩上學,其次要協同社會建立所需的物質條件,如建學校、印課本、買課桌,等等。

3、得有可行的方法論並讓很多同行接受,這樣才能讓孩子能接受到真正有用的教育,而不是面子工程。

4、要做到上面3點,你得認識很多人,因此需要有社交的能力,你做的事得有助於你找到這些人。

5、要去說服這麼多的人,首先自己的想法、現狀要讓人覺得足夠有保障、安全,讓人相信這件事確實是靠譜且至少在你身上已經得到驗證的。

6、你要有讓人覺得這事靠譜的前提是,自己沒有基本的生存問題,不然連自己都養不起,誰會信任你、幫助你、最後再幫助更多的人?

綜合考慮這6點,最後就是What,做什麼的問題了。

這個時候,好像答案也已挺清晰,對,當個老師是不錯的選擇。

做老師首先可以養活自己。因為當老師,你會有穩定的生活、精神狀態,穩定的工作產出。因為有好的狀態和產出,你可以比較容易地協同社會資源,並得到他們的尊重、認可,從而最後可以整合資源實現內心想要讓更多孩子收到良好教育的初衷。

現實中有沒有小A這樣的人、這樣的思考方式存在,不好說。

用這樣的例子,只是想說明,由自己內心自我實現的需求出發,以終為始,結合嚴謹的拆解分析,實施起來,成功的機率會大一些些。

推薦閱讀: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人到中年還能相信有愛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