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最近,在研習陳海賢的課程《自我發展心理學》,結合看過的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小有收穫,遂分享之。不敢班門弄斧,僅為拋磚引玉,姑且聽之。

一、無論何時何地,你都有選擇的權利

在這個充滿焦慮的社會,很多人時常感到焦躁和痛苦,也希望改變現狀,但他們卻往往會說自己沒得選擇。為什麼沒有選擇,他們把問題歸為難以控制的環境、充滿敵意的社會、不公平的世界、甚至是無法改變的過去。他們認為這些外在因素限制了他們,讓他們沒有選擇。

但是,弗蘭克爾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裡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你身處什麼樣的環境,你都有選擇的權利。一個德國士兵因格·亨裡奇接到命令,向柏林牆下的東德逃亡者射擊,作為軍人,他必須執行命令,但是他選擇“把槍口抬高一釐米”,這就是著名的“一釐米主權”。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當你說你不行的時候,你已經做了選擇;當你用拖延逃避工作壓力的時候,你同樣做了選擇;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你為自己不改變所找的所有藉口,它們都是你的選擇;甚至連你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的時候,那也是你的選擇。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自己沒有選擇,是因為我們總希望把自己放到一個受害者的位置,這樣,我們就可以把責任推給假象中的施害者,無論這個施害者是某個人還是某個外部環境,總之,我們就不用承擔責任,也就不會有心理負擔。殊不知,這樣,我們就會不自覺的讓自己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從而失去了自我發展的機會。那麼,什麼是固定型思維呢?

二、思維模式決定了你的人生能走多遠

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一書中,將我們成功與否、我們的行為習慣、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我們的家庭、我們的事業如何,最重要的因素歸結為,我們的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覺得自己的能力是不變的,所以他們在遇到挫折的時候,總是告訴自己:我沒有選擇,我的能力只有這麼多,我沒辦法做出改變。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透過努力不斷的提升,他們認為人生不是準備一場完美的晚宴,而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那麼,如何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呢?安德斯·艾利克斯的《刻意練習》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他用一整本書來向我們闡述:能力是可以透過刻意練習達成的。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透過各種方式來證明自己沒有選擇、自己是受害者,這樣就不用承擔責任;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更多的想要找出問題的關鍵,並且透過改變自己去解決問題。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常常會說“這不是我的錯”,但成長型思維的人卻會說“讓我們試著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讓我想到了塔勒布的《反脆弱》,可以說,成長型思維的人是具有極高反脆弱能力的,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是脆弱的典型代表。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備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這就像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到大腦的兩個思維繫統(系統1和系統2),系統1就像固定型思維,簡單、快速、可以自動執行,系統2則更像成長型思維,複雜、謹慎、需要人工干預。我們要想擁有更加精彩的人生,就要去激發自己對於成長型思維的認知,並且刻意地訓練自己用成長型的思維來面對我們的生活。那麼,應該如何改變呢?

三、是行動,讓改變發生

“都是你的錯”認為,影響自我發展的控制性因素在於別人,是他們導致自己無法改變,是他們的行為造成了糟糕的局面。是別人行為的“因”造成了現在的“果”,從而產生對錯思維,而所有的錯又源於別人的“因”,於是,別人便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施害者”,自己是那個“受害者”。

可是,在關係裡,人的行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沒有什麼明確的因果,也就不存在明確的對錯。那麼,怎樣才能改變呢?唯一的辦法就是回到“自己”。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別人改不改是別人的事,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到自己身上,我們唯一能控制的事情是我們怎麼做。也許,你會反問“憑什麼讓我改,為什麼不是別人?”是啊,你不是必須這樣,關係是允許破裂的,如果你無法接受自己做出改變,那麼,你就要接受關係可能會破裂的結果;如果你願意改變自己去修復這段關係,說明這段關係對你很重要,你很珍惜它,那麼,就讓改變從自身開始,只有行動,才能讓改變發生。

而“都是我的錯”認為我應該為所有的結果負責,承擔並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和痛苦。這種思維的根源在於,我們寧可忍受內疚和自責,也不願承認,在這段非常重要的關係中,我們居然無能為力。那麼,這又該如何改變呢?關鍵的環節在於領會“邊界”的意義:我為我的生命負責,你為你的生命負責,我們要承認和尊重彼此的獨立性。即使是最親近的人,我們跟他也是不同的人,有些困難只能他自己去面對和解決,有些決定只能他自己來做,無論他的決定在我們看來有多糟糕,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只能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對於如何處理好“都是你的錯”和“都是我的錯”,電視劇《天道》裡有一個近乎完美的答案。丁元英在得知自己的父親病危的訊息後,提出了自己承擔相關醫療費用的觀點,他的理由很簡單:“我只知道他是我的爹,他還是誰的爹我不知道,如果我知道我爹不只是我的爹,也是你們的爹,那就會有責任分攤,就會追求心理平衡,只要是個人就會這麼想。”回到我們的話題上,丁元英用極其質樸的言語告訴了我們具體該如何行動,才能讓改變發生:做我能做的事,承擔起我該承擔的責任,而不管別人怎麼樣,也不管結果最終如何。

總之,自我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持續性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的提升、不停的修正,才能保持精進、最終實現人生的躍遷,而這所有的一切,都該由自己負責。

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浮躁,從哪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