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我都在生活中聽了多少遍類似這樣的話,比如“我早說過了”,“我就早就知道會發生了”,“我早就猜到了”,“要是我是他,一定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等等。我們通常稱這些為馬後炮,事後諸葛亮。說這樣的話,除了部分原因是炫耀自己聰明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它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一種認知偏差。
事後諸葛亮除了被人反感之外,還讓我們產生自我膨脹的心理。相信你我肯定不想“事前豬一樣,事後諸葛亮”,那麼怎麼避免呢?
知其然還得知其所以然,為了更好地理解它,本文分兩部分來說明,第一部分是事後聰明式偏差的what、why、how,第二部分是參考它做出的三個練習。
一、what:什麼是事後聰明式偏差這種認知偏差,有很多種叫法,比如事後聰明式偏差,事後諸葛亮,馬後炮,記憶偏差,後視陷阱,早知道現象等等。
它是指人們會美化自己當時對事情的預測。具體是:
1、事情發生時,回憶出來的預測機率比當時實際做的預測機率要高;如果事情沒發生,回憶出來的預測機率比當時實際做的預測機率要低。
2、當要做出預測以做判斷時,人們根據經驗推斷事情發生的機率,如果給自己印象深刻,那麼我們更傾向於將發生的機率更大。
二、為什麼會事後聰明式偏差?一是因為記憶重構,即記憶不是儲存什麼進去就能提取什麼出來,而是會連線別的資訊建立新的場景,通俗說就是我們記憶的事實不是完全真實的事件。
二是因為遺忘機制,即我們大腦會將不好的和痛苦地給遺忘,將好的和愉快地給留下。
三、怎麼避免事後聰明式偏差?A、看當時的精準記錄
B、考慮另一種結果可能在什麼情況下發生
A、檢查自己的假設前提,確保自己的記憶沒有錯;
B、儘可能採用客觀的資料,比如一些統計資料,比如當時類似事情發生的具體記錄
C、沒有直接證據時,儘可能將事情拆分成小的,從區域性到整體分析,從小到大分析,而不是從整體到區域性分析。
A、用記錄和覆盤鍛鍊自己的預測能力
B、跨界學習,構建多元知識模型
總結以上三個方法,它的核心是不要過於相信自己的記憶,且要多角度思考問題。一般而言,做一個決策時,如果有以往的經驗,那麼最好悲觀點。事情發生後,覆盤時,不論當時預測如何,最好悲觀點看待。
四、參考該模型做的三個練習一、控制責備他人的情緒每個人都會犯錯,如果事後諸葛亮去指責,將會帶來氣氛的破壞,如果能客觀看待,就能很好地控制住想要責備他人的想法。
今天某人要退貨一件不喜歡的衣服時,我當時很想責備說,“我當時就說這衣服不好看,勸你不要買,結果你非得買”,但是我忍住了,告訴自己他當時也不知道,最後是心平氣和地支援他退貨。
現在觀看整個過程,其實“我當時就說······”這句話就是事後諸葛亮。這次是買得不好,但是很多時候他買得都很好啊,只是正巧這次碰到的商家的東西不好。
二、我說過不少馬後炮的事曾經人家在群裡分享關於睡眠的知識時,我當時就自作聰明地指出這不就是出自於某本書嘛。
反思這個行為,當時不覺得有什麼,但是現在看來是非常愚蠢的,非常令人討厭的,因為這是標準的馬後炮呀。我如果有本事,我自己早點去分享好了,何必等到別人做出來後才挑出人家的毛病呢?以後這種馬後炮的事少說
三、為什麼要建立一個知識體系幾個不同領域的大佬,都同時說,要有自己完善的知識體系,這樣能更好地思考,更好地判斷。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能多維角度地看待一個問題,而不是浮於表面,被表象所矇蔽,並能有效地預防事後聰明式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