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一直在想,這世上為什麼會有如此多重男輕女的家庭,同樣都是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孩子,對女兒就真的不能多給一點愛和真心嗎?
因為做情感工作,這樣的案例我見過太多太多,那些傾訴不被愛的女兒,她們痛苦無助又彷徨。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內心排斥再接觸這樣的案例,因為傾訴的人痛苦,傾聽的人同樣也很痛苦,並且即便我把這些故事寫下來,又真的能幫到那些女兒們嗎?
最可怕的還不是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父母對女兒的愛是有條件的,他們喜歡拿那點稀薄的愛去告訴女兒,你看我們也是愛你的,你怎麼能這麼不聽話。
那些深陷道德綁架的女兒們,很多時候不知道怎麼回事兒,她們在父母愛我和不愛我之間糾結,在心軟和狠心之間搖擺。
直到有一天,一位經常跟我傾訴的讀者說:“這些事情我無人訴說,憋在心裡幾十年了,總覺得不被父母愛說出去很丟人。跟你聊了之後,心裡輕鬆多了,就感覺未來突然明朗起來,我不再一直糾結過去,一直想著父母不愛我這件事。”
所以我決定,繼續寫這樣的故事,為那些不被愛的女兒們抱不平,給她們一個出口去釋放情緒。
02.
今天聊的話題依然是“重男輕女”的話題,只是故事裡的女孩算是真正與原生家庭脫離,不再受父母的盤剝。
暫且稱這位女孩為玲玲,玲玲今年32歲,下面有個比她小五歲的弟弟,聽說她父母在生完她後又懷了兩個女兒,都流掉了,懷他弟弟時找人看了說是男孩,這才留下來。
翹首以盼的兒子,自然引得家裡人的偏愛,因為她父母爺爺奶奶都很重男輕女,所以玲玲在家裡的存在感很弱。
她讀小學時,每天放學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著弟弟,陪弟弟玩,只要弟弟哪裡磕碰了,她母親必然會大罵她一頓。
玲玲從小是聽著母親的辱罵聲長大的,那些話她母親從來不用來罵弟弟,罵她的時候卻脫口而出。
諸如:你怎麼不去死啊,死去吧你,你活著只會白吃飯嗎,這點事情都做不好我養你有什麼用等等。
玲玲長大一點,弟弟太調皮,她曾學著母親罵她的樣子罵弟弟,被母親狠狠扇了一耳光,說她咒弟弟不好。
這件事她一直記著,跟我傾訴的時候聊起來,玲玲問我:“你說她怎麼這麼狠的心,罵我死的話張嘴就來,我弟半個字都不行,就因為我是女兒。”
她母親也不是全然像個後媽,玲玲畢業在外地工作後,收到過母親給她快遞的吃的,都是家裡的乾貨。母親主動問她想不想吃,她說想吃,過了兩天便收到了。
那段時間,玲玲和父母的關係有所緩和,她開始自我安慰,或許從前自己太敏感了,父母還是愛我的,不然為什麼給我寄好吃的。
03.
只是,這種愛帶著條件,女兒和家裡的關係剛緩和,她母親就打電話問她要錢,張口要一萬。那時玲玲剛工作兩年,一個人在外面租房子,存款很少。她卡里只有八千,跟同事借了兩千給母親打過去。
這錢用在哪裡她不知道。
後來母親總跟她要錢,三五百一兩千都有,直到玲玲再次和家裡鬧翻。
結婚之前的那些年,和父母的關係時好時壞,她一年只回老家一次,每次帶著希望回去,走的時候在心裡暗暗發誓再也不回來了。
後來結了婚,她真的沒有再回去過。
從前玲玲總是對父母狠不下心,她結婚當天,父母不顧她的面子,臨時加價跟新郎要八萬八的開門費,否則就不讓他把玲玲接走。
因為是遠嫁,玲玲那天住在新郎家縣城的賓館裡,她父母沒想過,如果新郎不答應,這事兒該怎麼收場。就算同意了,她以後在婆家的日子又該怎麼過。
玲玲氣得自己開了門走出去,她父母罵她賠錢貨,眼看要到手的錢沒了。
因為這件事,玲玲結婚後再也沒有回過孃家,就連她生了孩子,母親說把孩子帶還回來看看,她都沒有答應。
這三年,她只在每年過節時給孃家買點禮品,過年的時候給父母幾千塊錢過節費,其他時候從來不會主動聯絡他們。
她母親每次打電話都要罵她白眼狼。
今年過年,玲玲給父母轉了5000塊錢過去,給他們過節用,她母親問她除了錢還給他們買什麼東西沒。
玲玲反問道:“我弟弟給你多少錢?給你買了什麼?”
她母親答道:“你弟是兒子,他什麼都不買我們也高興,他陪我們過年,你呢?你就是個白眼狼,我們養你這麼大白養了。養女兒就是不如養兒子,靠你給這點錢,我們早餓死了。”
她從前還會因此跟母親爭吵,如今連爭吵的精力都沒有了,只想等母親說完馬上結束通話電話。
談到遠嫁,玲玲開心地說:
“我給父母5000過節費,我弟一分沒給,我媽說養女兒不如養兒子,我一點都不生氣,這話我聽了上百遍,早就免疫了。我遠嫁就是為了遠離父母,三年沒回去,我一點都不後悔,心裡反而覺得很輕鬆,這是我能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
04.
我總結了一下,大多數生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女孩們,都會有這麼一個心路歷程,一步一步走過來,也就完成了“自我救贖”。
第一,聽話階段這個階段基本上在成年之前,心裡感覺到父母或許更愛哥哥或弟弟,但是沒有反抗的能力,又怕自己不聽話父母會更不愛自己,索性就選擇聽話,父母讓做什麼做什麼。
第二,憤怒階段漸漸長大後,會因為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生氣,進而質問父母為什麼偏心,為什麼對家裡的女孩比對男孩好。開始變得不那麼聽話,會跟父母對抗。
第三,懷疑階段處於這個階段時,已經從憤怒漸漸變回理智了。
有時覺得父母也是愛我的,有時又覺得父母從來沒有愛過我,在這種懷疑中左右搖擺。內心非常痛苦,但是無人訴說,經常會回憶起小時候的事情。
有時對父母狠心,有時又很自責,經常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這些事情。
第四,反抗或認命階段當你真的明白父母不愛你這件事情後,有些人會選擇反抗,要麼逃離原生家庭,就像玲玲一樣遠嫁。而有些人呢,因為無法逃離,所以再反抗都無濟於事,於是只好認命。
第五,重建自我階段反抗成功的人,會進入這個階段。
此時他們已經有了和父母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內心在一次次的錘鍊中早就變得硬起來。她們擁有自己的生活,無比珍惜這樣的生活,所以就更明白遠離重男輕女父母的重要性。
除了盡到贍養義務,她們不會再想和父母有其他接觸。
這個階段的女兒們,基本上重新建立了自我,新的自我溫柔、有愛,如果生了女兒,恨不得把自己沒有得到過的愛都給女兒。
每一個從“重男輕女”的家庭走過來的女兒,大多會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走過來便是繁花似錦,沒有走過來的,還在掙扎中。
如何逃離這樣的家庭,關鍵還在自己,祝願每一個女性,都能在愛和被愛中長大。
今日話題:你覺得不被愛的女兒,該不該逃離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