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古話常說:“養兒防老”

傳統觀念來看,養兒的確能防老,不過,在當下社會養兒大多是啃老。一般來說,有此種觀念的人,都是極具封建主義思想的。

對於我個人而言,兒子和女兒沒有什麼不同,女兒往往比兒子更貼心。作為父母則要一碗水端平,而不是偏向於哪一個孩子,不然,偏心會導致晚年十分悽慘。

張大爺年輕時在一家工廠工作,辛勤勞作大半輩子積攢了30多萬,在曾經那個年代算得上有錢人。張大爺膝下有一兒一女,在周圍鄰居看來,張大爺工作穩定、兒女雙全,這是很多人都渴望的。

然而,張大爺卻不怎麼認為,因為他想要的是2個兒子,而不是一兒一女,因此,張大爺對女兒非常冷漠,對兒子百般疼愛,什麼好吃好喝的,都悄悄拿給兒子。

有一次,兒子生病發燒了,張大爺著急得就像兒子得了絕症一樣,立馬抱著兒子去醫院看病。當女兒生病發燒的時候,張大爺就拿熱毛巾敷一下,叫女兒被子蓋厚點,臥出汗來就好了。

張大爺的女兒叫若若(化名)是我的一位讀者,若若說:“從小我和哥哥的待遇就是一個天一個地,哥哥經常闖禍,父親還特別疼他,而我什麼都聽他的,他卻覺得我不懂事。有時候,我特別恨自己不是個男孩子,而我和哥哥的關係一直不好,就像陌生人一樣,這都是父親造成的”。

若若雖然比哥哥小几歲,但結婚卻在哥哥前邊。若若結婚時,張大爺伸手向男方要了18萬彩禮,陪嫁僅僅只有不到萬元的東西。

當若若哥哥結婚時,張大爺不僅把若若的18萬彩禮拿給了哥哥,還把自己的30萬積蓄拿給哥哥買車。若若心裡十分不好受,但也沒有太在意,因為從小就是這樣過來的。

張大爺70歲的時候,房子拆遷得到了100萬補償,然而,張大爺卻要把100萬給兒子。張大爺生病了不願意花這個錢,就叫若若出錢,一有事總是叫若若,因為兒子不願意照顧他。

有一次,若若在醫院照顧張大爺時,張大爺對她說:“若若啊,100萬都給了你哥哥,父親現在沒有錢養老了,以後你養我吧!”

若若頓時就不樂意了,對張大爺說道:“從小你就偏心哥哥,似乎我不是你的孩子一樣,你現在病了,怎麼不見哥哥來照顧你呢?要我養你也不是不可以,把100萬給我,我就養你!算了吧!我猜你也捨不得,還是留給哥哥吧!不過我不會養你”。

張大爺聽完女兒這番話,頓時就哭了起來,逢人便說女兒不孝順!當張大爺把100萬給了兒子後,兒子也不願意贍養他,張大爺沒辦法,只能去養老院。

有句格言:『清朝雖然是在100年前,然而,在我們當代社會卻有一些人,他們心中的“辮子”依然還在』

自古以來,我們國家就有諸多封建主義思想,其中以重男輕女最為常見,尤其老一輩的人。雖說思維在進步,但還是有一些人嘴上說兒女都一樣,實則心裡不如此認為,還是一如既往地行使重男輕女的準則。

為什麼兒子不聽話換來的是玩具?而女兒不聽話往往是責罵。原因很簡單,一個男兒郎,一個女嬌娥,對於老一輩而言,兒子能延續香火,女兒嫁出去就不是自家人。

在我看來,女兒比兒子更貼心一些,如果是我,我更希望有一個女兒,而不是兒子,如果兒女都有,我會平等對待。因為手心手背都是肉,時代在進步,思維也得進步,如果抱殘守缺、墨守成規,最終只會自食惡果。

從這個若若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位偏心的父親到頭來,無論是寵愛的兒子,還是冷落的女兒,這兩者都不願意養他,女兒不養在情理之中,那麼兒子呢?

手心手背都是肉,可在大多數老人的眼裡,還是更偏愛兒子多一點。像若若的父親,似乎就沒有她這個女兒,什麼都給兒子,兒子不照顧他,他還是認為兒子好,女兒不願意養他,他卻認為女兒不孝順,他不曾思考過,自己的問題。

無論如何,作為父母還是一碗水端平了好,否則會導致以下5種後果:

①會使親兄弟姐妹之間關係不和諧

②會讓孩子長大後自私自利

④會讓孩子長大後不相信任何人

⑤晚年生活悽慘

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返鄉回家的路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