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對某個事物,我們一看就覺得喜歡或厭惡,從而讓我們產生感情。其實你對事物的理解,是加入了個人的因素,對看到的東西,自動賦予意義或內涵,在別人眼裡可能什麼也不是。

一、對看到的東西,我們自動賦予意義或內涵。

比如,你正在睡覺,突然聽到電鋸聲。你馬上會煩燥或憤怒,在你的耳中,這不是電鋸聲,而刺耳的噪音。特別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你還會覺得恐懼。這時候,你再也睡不著,電鋸響一聲,你的心跳一下,完全根據它的節奏來憤怒。你渴望電鋸聲快點停下來,但它就是不停,這時候你可能去找見那個聲音的出處,然後大吵一架。

同一個人,有的人覺得”“機靈”,有的人的看法是“鬼精”,實際上這些早已加入了自己的主觀經驗或感覺。在心理學上,這叫首因效應。你第一眼對某人有好感,可能會願意相信他。為什麼那些高明的騙子都容易成功,除了他們騙術有道以外,他們一般給人老實憨厚的感覺,一開始就讓人們失去了心理防線。

對自己看到的東西總喜歡賦予意義

二、你對事物的理解加入了主觀意願

再拿剛才說的電鋸聲比較一下,假如是你自己家裝修時,你會怎樣呢?比如,新家裝修期間,你在這個房間躺著想眯一下,裝修工在另一個房間幹得正起勁,你會覺得這電鋸聲是正常的事,既不刺耳,也不奇怪,本來就是正常的電鋸聲嘛。

你看,你對在不同環境中發生的事件,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同一個聲音,你會產生主觀矛盾。

所以,《為什麼佛學是真的》認為,我們是戴著有色眼鏡觀察世界。心理學家也認為,我們看任何東西都會自動賦予意義。比如字母Q,如果你聯想到QQ,你會有一種親切感,如果聯想到“阿Q”,你會有別的感情。

我們帶著感情色彩去看萬事萬物,就造成各種麻煩。

三、事實+好奇

我們看到的東西不一定是真的。但我們對對事物的偏見,真的不好改變。我們能做的是,經常提醒自己,慢慢地反思。

不想當然地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儘量搞清事實是什麼樣子,以事實為依據,以資料為支撐,做出結論之前,儘量根據事實,反思它的邏輯上的統一性,可能會減少誤判。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加入好奇心。有負面情緒時,不妨好奇地問自己,我為什麼有這種想法,用好奇來減緩做出判斷的節奏,給情緒一個緩衝。

能不能問一下自己:明天我還會這麼認為嗎,或者換個人會有這種想法嗎?

自動賦予意義,有些可能自己也不清楚為什麼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歲數大了又能指望誰?3位老人說出掏心窩的話,值得一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