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蠍女,天生小腹黑,小孤傲。
犯過職場、情場上的所有小禁忌。
混跡於情場、職場這個妖魔試煉場,
除了膽大,心細,還要有些小手段。
正文小艾在北京的一家新媒體公司工作,月入10000,週末常和朋友們一起出去聚會。但對小艾和她的父母來說,有一個問題讓他們十分焦慮——31歲的小艾仍是單身。
越來越多的中國“千禧一代”年輕人推遲或完全放棄婚姻,小艾就是其中的一員。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2013年到2019年的短短6年間,中國的初婚人數就從2380萬下降到1390萬,降幅達到了驚人的41%。
有相關人士在一個新聞釋出會上說:
“結婚和生育密切相關,結婚率降低會影響人口出生率,進而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對此我們應該引起足夠重視。”
資料顯示,2019年,中國結婚率連續第6年下降,降至6.6‰——比2013年下降33%,是14年來最低水平。
雖然媒體上各類相親節目大行其道,各類相親網站不斷教授戀愛技巧和經營婚姻的門道,還有各大城市相親角熱鬧非凡,但是,反觀熱鬧的婚戀市場,缺失一半是海水一般是火焰。
60後70後80後雖然熱情高漲,但是90後00後卻並不感冒。
縱觀結婚率下降,分析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男女性別結構和比例失調。
目前,中國有3000多萬“剩男”,他們將面臨結婚難的問題,尤其農村更明顯。
而導致這一原因的是,隨著生育水平的發展,男女比例失調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是農村,男多女少的現狀越來越明顯,基數不匹配,自然會導致結婚率下降。
二是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
20世紀90年代,我國加快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推廣,尤其是讓更多貧困地區的失學女孩走進校園。
有一項資料顯示,到2016年,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佔比開始超過男性,佔大學生人數的52.5%、研究生人數的50.6%。
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獲得了經濟獨立,婚姻不再像過去那樣是女性的必需。現在的女性希望在結婚前追求自我發展和自己的事業。
女性社會和經濟地位的提高,也使處於婚姻市場兩端的兩個群體——高學歷、高收入的女性和低學歷、低收入的男性——更難找到合適的伴侶。
三是針對女性的就業歧視屢見不鮮。
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永遠是針對女性提出,而男性在婚前婚後的角色沒有根本性變化,他們不用承受婚後懷孕、育兒的煩惱,在工作上仍然能夠有大把的升遷機會。
但是到女性這就完全不一樣了。
企業的HR在招聘時,首先考慮女性的婚育問題。
20-40歲女性求職鄙視鏈是(按錄用機率排行):
20-26歲未婚> 26-35未婚> 26-35已婚育兩孩 > 26-35已婚育一孩 > 26-35歲已婚未育 >35-40歲
由此可以看出,婚育會中斷女性的職場生涯,使得女性和社會生活割裂,導致經濟不獨立,精神不自由。
面對這個問題,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開始思考:我為什麼要結婚?有什麼好處?(性別不平等)確實讓年輕女性對結婚猶豫不決。
四是工作和家庭壓力讓女性力不從心。
統計資料顯示,00後男女都在推遲結婚。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資料,從1990年到2016年,中國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齡從22歲推遲到25歲,男性則從24歲推遲到27歲。大城市的資料則更高。比如在上海,2015年男性的初婚平均年齡為30歲,女性為28歲。
而這一原因的背後,是女性在工作壓力下,很難有時間去和適齡男性建立親密關係,我們都是知道
五是人們對愛情和婚姻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年輕一代不再將婚姻視為義務,而是一種個人選擇,不僅僅是一種生育手段。
34歲的小林曾認為,戀愛、結婚和生兒育女是她到了20多歲就應該做的事情。她在23歲後參加了大約30次相親——大部分是長輩安排的,但一次也沒成功。
她說:
“我經歷了大多數同齡人經歷的相親,每次相親要麼就是看上自己的,自己看不上,自己看不上的,對方又看不上自己,俗話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唄。
但是,我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後來意識到了,結婚不是唯一的選擇。
我現在很開心,而且有很多親戚、朋友,完全可以把在家庭的關注力放在事業上,照顧好自己和父母。”
六是結婚成本問題。
對80%以上的中國家庭來說,買房肯定是結婚的先決條件,但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足夠的儲蓄來幫助子女購買婚房。
於是出現了,幾代人付首付,夫妻共同還貸,還有為了孩子不惜高價買學區房,還有養孩子的經濟壓力,這些壓力都步步緊逼人,讓年輕人苦不堪言。
越來越年輕的一代,都談婚姻色變。
年輕人結婚率低折射出一些社會現象,但是我們可喜的看到,更多年輕人已經有一個正確的婚戀觀,終於選擇,而不是屈從家庭和年齡。
愛情或者婚姻,本質上只是一個配對遊戲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兩個人要戀愛、要結婚,其實無外乎就是長相、學歷、經濟能力、家庭背景、三觀的匹配,只要對這些東西大致滿意,兩個人就可以成為伴侶或者組成家庭。
無論選擇婚姻還是不選擇,首先都要客觀的認識自己,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