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述一種觀點,就是告訴他人我們對此事的看法;提供證據是向他人表明我們認為有意義的事情。被表明要比被告知更有趣、更令人印象深刻。那麼為什麼有很多寫作和演說是由一個又一個的觀點堆砌而成,而很少或根本就沒有提供支援這些觀點的證據?
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首先,人類的心智是名副其實的意見加工廠,大多數人有足夠豐富的意見進行交流。
其次,人們易於記住自己的觀點,卻容易忘記他們獲得這些觀點的過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很多情況下很少或根本沒有什麼可以記住的證據,換句話說,所表達的觀點並不是依據什麼重要的東西。
當需要徵引一些東西來支援我們的觀點時,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但我們只能勉強提供一些根本站不住腳的證據。我們也許能借用這些觀點聊以自慰,腦海中只有厚厚一摞歸錯檔的證據,然而現實是我們的手中只有微不足道的證據。
具有批判性思考的人受到誘惑也會犯同樣的自欺欺人的錯誤,但是,他們瞭解抵制這種誘惑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會養成一種在形成觀點之前檢查證據的質量和數量的習慣。而且,在表達觀點之前,溫習自己的證據。
一. 證據的種類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排列順序不是按照可靠性遞增或者遞減的順序,而是按照熟悉程度的大致排序,個人經驗是大多數人非常熟悉的,而研究評述則熟悉的不多。
1.個人經驗
個人經驗是一種我們不用翻閱書籍或使用網路就能獲得的證據。我們的大腦裡就裝著它。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它會造成比其它證據更大的影響。我們碰到的人、我們所處的情境、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事,與我們只是聽到或讀到相比,看起來更加真實、更富有意義。我們對自己的個人經驗充滿信心。令人遺憾的是,這種信心可能使得我們把更大的意義和普遍性附加於具體的事件上,從而超出了這些事件本身應有的意義和普遍性。如果我們有一個東北的朋友,我們也許會覺得自己普遍瞭解東北人,甚至普遍瞭解北方人。但是,要進行這樣的概括,需要的不只是一個或十幾個人的例子來進行的。
當你評價個人的經驗或者是他人的經驗時,可以詢問:這個事件是典型或者獨特的嗎?它們在支援結論的數量和種類上是充分的嗎?請記住,一件趣聞軼事的生動性和戲劇性並不能彌補它的侷限性。
2.未公開的傳說
就是指我們從他人那裡聽說的故事,即流言蜚語或者小道訊息。這類資訊的最大問題在於很難證實它們。在許多情況下,我們不知道這些故事是二手、三手、四手甚至五十手的。而且,這些故事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時,內容也會改變。複述這些故事的人並非是不誠實,可能他們也力求準確,但在不經意間遺漏一些詞語、增添其他詞語,改變細節或事件的順序。
評價未公開的傳說,可以詢問:故事源自何處?我如何能夠證實所聽到的版本是準確的?
這種證據出現在各種出版物和廣播節目中,從學術著作、專業期刊,到雜誌或報紙上的文章、新聞廣播、電視臺的評論。在學術作品中,通常在腳註和文獻引用中為材料的來源仔細的提供記錄。在非學術作品中,這種引證往往是非正式的、零碎的,或者並不引證。即使不引用出處,我們也能評價作者和出版物的可靠性。在非學術作品中,事實和觀點經常混雜在一起,因此,有必要仔細的閱讀,以揭示哪些陳述構成了證據,哪些陳述自身應由證據來支援。
4.目擊者證言
通常認為目擊者證言是最可靠的證據型別,但是,你可能會發現,有時會因為幾個原因中的任何一個而存在嚴重的缺陷。首先,外部環境也許不是最佳的。例如,事情可能發生在有霧的夜晚,目擊證人可能離現場有一段距離;目擊者可能疲倦了,或是受到酒精的影響;他的觀察也可能受先入為主或期望所歪曲。其次,此人對於所發生的事情得到記憶可能與隨後發生的事件相混淆了。特別是當事件與證言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事件後。
評價目擊者證言,可以詢問:事件周圍的哪些情境以及目擊者的心智狀態可能歪曲了他的感知?自事件發生以來的什麼情境可能影響了目擊者的記憶?(例如社會輿論對這一事件的極端看法)
5.名人證言
你對名人的重視程度可能讓你假定,他們知道自己在採訪中所談論的事情。這種假定經常是錯誤的。他們也許訊息靈通。也許是被主持人的問題卡住,又不想顯得無知,於是就把頭腦中碰巧出現的想法表達出來。有些人也許對自身的重要性的印象如此深刻,以至於他們以為自己無論說什麼都是深刻的,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是他們說的!在產品或服務的推薦中,名人可能是接受付費去推薦他們瞭解很少或一無所知的產品。
6.專家意見
正如你有可能期望的,專家意見通常比我們迄今所考慮的大多數證據更可靠。它的優勢在於,它通常能解決什麼是典型的,什麼是非典型的這一關鍵問題。然而,即使專家意見也並非一貫可靠。不可靠的最重要原因在於,幾乎每個領域的知識都在迅速擴張。一個世紀前,人們有可能獲得不止一門學科的專業知識。今天得到學者一般專長於某一學科的某個狹隘的方面,而且可能也難以跟上這一方面的重要進展。在這其中,有些人不能抵制視自己為全知專家的誘惑。例如,某一專業領域的專家經常在大眾化媒體上發表對其它領域的看法。
評價專家觀點,可以詢問:除了在相關的廣義領域的背景知識以外,這個人對正在討論的問題具有專業知識嗎?(領域外的人可能不容易確定這一點,但有一個良好的指標是,這個人不僅陳述他的意見,而且還透過引證當今的研究成果來支援他。)這位專家是否收了費?(收費並不必然毀壞專家意見,它可能對此人的客觀性提出質疑。)其他權威是同意還是反對該專家的意見?
7.實驗
主要分為兩大類。實驗室的實驗能使研究者更改條件,從而更準確的找到原因和結果。但是,這種實驗的缺點是它的人為性。現場實驗具有發生在自然背景下的優點,但研究者在場可能影響實驗物件,可能歪曲調查的結果。
評價實驗根據,可以詢問:對於實驗室實驗,它已被其他研究者複製了嗎?對於現場實驗,其他研究者獨立的確認調查結果了嗎?如果以上兩點都沒做到,那最好推遲接受實驗的結果。
8.統計資料
廣義上看,統計資料這個術語適用任何被量化的資訊。狹義上看,也可以用於關於某個群體的可量化資訊。例如前不久的人口普查。
儘管我們把統計資料當作是我們發現的事實,而不是我們創造的數字,但統計資料並不獨立的存在,而是複雜資訊的總結。有時候,統計資料上的誤差是有意的,但更多的時候,它們是思想混亂、無力、科學盲或者有選擇的、自認為正當的做法之結果,是提倡者為了自認為正當和正確的那些原則和興趣點而產生的數字。在評估任何統計資料時可以問三個問題:誰造出了它?在造出它時出於什麼目的?它是如何被造出的?
9.調查
調查是專業人士最常用的工具之一,特別在社會科學領域。因為從調查獲得資料可以量化,所以經常歸入寬泛的統計資料之列。但是,它有一個特徵,調查一般透過接觸該群體中有代表性而非每一個人的樣本來獲得資料。樣本可能是隨機的、系統的或分層的。
評價調查,可以詢問:樣本具有真正的代表性嗎?所調查人口中的所有成員都有被選中的平等機會嗎?問題是清楚明瞭、無歧義的嗎?他們是客觀表述而不是有偏見的嗎?那些沒有迴應調查的人與迴應了的人有什麼不同嗎?其他調查確認了本調查的結果嗎?
10.正規觀察
通常分為兩種,獨立觀察,觀察者與被研究的個體互不影響。參與型觀察,研究者參與到所研究的活動中。
評價正規觀察,可以詢問:觀察者在場有可能改變被觀察的行為嗎?足夠長時間的觀察可以證實所得出的結論嗎?結論是過度概括了的嗎?
11.研究評述
二. 評價證據
我們都喜歡把自己視為完全客觀的,對每個議題的正反兩面都平等的開放。但是,事實很少如此。我們通常傾斜於某一個方面或其它方面,這種傾向性也就是偏見,它可能微不足道,不會影響我們的判斷,也可能大到足以妨礙我們進行批判性思考。我們越傾向於某個議題,我們的思考缺陷可能越嚴重。
如何能夠知道偏見正在阻礙你評價證據呢?尋找以下的幾個跡象
1. 你對待評價的態度是總想證明一個方面是正確的。
2. 你的調查始於一個假定,即熟悉的觀點是正確的。
3. 你尋找支援你喜歡的那一種觀點的證據,而忽視反對它的證據。
5. 你挑剔的批評你所反對的觀點的依據,而不加批評的對待你贊同的觀點的依據。
6. 當碰到反對你偏見的依據時,你往往在完成對它的考察之前,就開始辯駁它了。
雖然你也許不可能消除偏見,但你仍然可以識別並控制它們,而所有這些都是必要的。改變你的想法並不影響聲譽,而為了保住面子堅持錯誤觀點不僅是愚蠢的,而且是不誠實的。
三. 如何判斷證據是否充分?
以下三點將有助於你判定具體的情況:
1. 當一個證據允許做出一個確定性的判斷時,該證據就是充分的。希望、假定或假裝一個判斷是正確的,並不構成確定性。當沒有充分理由去懷疑、沒有爭議的根據時,就存在確定性。確定性是一個很難滿足的標準,特別是在有爭議的議題中,所以,通常你將被迫接受一個比較溫和的標準。
2. 如果達不到確定性,而對議題的某個觀點已經顯出可能性的強度,那證據就是充分的。這意味著該觀點顯然比任何一個相競爭的觀點更合理。在任何一個觀點被確認為最合理的觀點之前,必須舉出並評估所有可能的觀點。
3. 在所有其他情況下,必須認為證據是不充分的。如果證據並未顯出一種觀點比其它相競爭的觀點更合理,那麼,唯一審慎的行動方案就是不作判斷,直到有充分的證據可以利用。這種剋制可能是困難的,特別是當你贊成某個特定觀點的時候。
參考資料:《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第九版 (美)文森特·魯吉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