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在生活中時時刻刻,我們都面臨著選擇,或大或小,或糾結或爽快,或複雜或簡單,也不乏有些特別重要的選擇。

高考志願填報、畢業找工作、談戀愛結婚,在面臨這些重要時刻的時候,我們的耳邊總會出現一些聲音“你應該……”“你選擇這個會更好”“按照這樣做以後才會幸福”,這些聲音可能是關心你的人蹉跎半生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可能是當下社會的現狀和趨勢。

聽著這些建議,很多人會陷入兩難的境地,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呢?

選擇聽從心聲,走自己的路

我們終其一生,都是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與生俱來最基本的需求分成五個層次,從低到高分別是:你會選擇做自己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

在人生不同階段,我們都有一種需要佔著主導地位,而其他需要處於從屬地位。

倘若畢業季,面臨著工作選擇的時候,你的核心需要是愛與歸屬,你期望著能多與他人建立感情和關係,嚮往的是充滿有愛氛圍的工作環境。

那麼此刻,瞭解自己的客觀情況,聽從內心真實的聲音,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追求想要的人生,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湧出。因為堅定,所以執著

反之,如果你因為高薪的誘惑而忽視了愛與歸屬的需要,看似你找到了一份好的工作,實際上很可能你不會收穫真正的快樂。

好像也不是。

所有的這些建議和期待確實有一定的價值意義。比如父母覺得女孩子學師範做一名人民教師,工作穩定又有寒暑假,受別人尊重也能顧家,其實這樣的想法也很有道理,教師確實是份適合女孩子的好工作。

所有的建議和要求都是希望我們不要走彎路,順順利利地過幸福人生。倘若我們順從了,按照既定模式走,可能確實會少了很多的阻礙和困擾,路平坦了不少。

難以取捨,不如兩者兼顧

於是,很多人陷入了深深的糾結中,我到底是選擇做自己,尊重自己的心聲,還是聽從社會大眾的期待和建議,選擇更為通暢的路?

其實這個問題的兩邊,做自己和符合社會期待,並不是非黑即白的關係

你可以換個角度問自己“你打算用多大的比例符合社會期待,多大的比例做自己呢?”如此也就好回答多了。

比如,我本身喜歡心理,喜歡生活有變化,而父母期待我去做一名老師,那我可以嘗試成為一名心理老師,或是在擔任老師的過程中將心理融入進去。

倘若我選擇做自己的比例更大,那我可能會選擇從事心理方面的工作,考慮到父母期待的工作穩定,綜合起來,可能是去公益機構做心理方面的工作,有坐在辦公室的穩定時間,也有出差的生活變化。

有人不解,為何兩者都可以存在。因為兩邊都有著存在的意義。當我們拋去非黑即白的思維定勢,允許兩者同時存在,用比例的方式去使兩者達到一種平衡,我們的生活將會和諧又有趣。

生活往往就是這樣,當我們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候,眼前看似只有兩條路,要麼遵從自己的內心,要麼聽從別人的建議。其實並不是這樣,還有隱藏著的第三條路走,不妨嘗試著既遵從自己的內心,又考慮別人的建議。人生無大事,人生無不可,眼界放寬,開拓思路,你可以擁有不一樣的生活。

從心理的角度帶你看大千世界,用有溫度的文字書寫我的所思所想所感,願能讓你感受到溫暖和共鳴。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兒子出的住院費,女兒買的補充醫療險,報銷後錢該歸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