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婚,字面意思,形式上的婚姻關係,大部分時候,這個詞與同性戀緊密相連,男性是gay(同志),女同性戀叫les(拉拉),當然,不排除一些非同性戀人群用形式婚姻的方式去應付外界的壓力,而下面我們要說的,是同性戀人群的婚姻。
現如今,隨著多元文化的普及,社會的進步,個人知識面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並接受它,向身邊的朋友,家人坦白,這種行為,被稱為出櫃。
一些開明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家庭透過一段時間的瞭解,也會逐漸的接受,但在中國,更多的同性戀是連出櫃這個念頭都不會產生,出櫃行為對於一箇中規中矩的中國家庭來講,不亞於五雷轟頂。
中國家庭的孩子所經歷的道路大部分都是一致的,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人生的初期都是用來培訓技能,學習知識,獲得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而大學畢業工作後,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組建自己的家庭,在許多人眼中,這才是幸福。
但同性戀不一樣,他們與愛人之間的關係之中,並沒有結婚生子,不能結婚,是中國當前社會大環境決定的,而不能生子,是因為同性之間的愛情,並不會存在這一說。
一旦大學畢業沒有物件,父母會開始頻繁的帶著在他們眼中單身的你去見一個個異性,慢慢從誰家的姑娘都看不上我家孩子世界第一的態度逐漸開始慌張,恨不得只要是異性就可以。
而同性戀人群隨著一次次的相親局,從勉強應付到身心疲憊,很多人毅然決然從父母身邊的安樂窩選擇漂泊到幾千裡以外的城市,不敢打電話,過年過節害怕回家,不想面對看到他們失望的眼神。
親情的掛念開始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讓人窒息,父母恨鐵不成鋼,甚至一度懷疑你那方面行不行,而孩子們呢,我明明沒有錯,但卻全部都是我的錯。
或許他們也是有物件的,或許他們在離家千里之外的城市裡,也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只是這個時候,愛情與性別無關。
父母逐漸老去,抱著你不結婚有孩子我就死不瞑目的想法,倔強的像一塊枯木。
孩子呢,我可以盡職盡責的孝敬二老,但是結婚我絕不妥協。
親情終於成了兩代人相互折磨的方式。
終於有一些人,心軟再也無法面對蒼老的父母,選擇了父母給選擇的結婚物件,選擇了隱瞞性取向,選擇了帶著面具的婚姻,而這樣的婚姻終於讓父母滿足:孩子終於也有自己的家庭了,死也瞑目了~
而後的幾年,或許他們會有孩子,或許表面恩愛,但背地裡,明明如狼似虎的年紀,卻以還有為理由開始分房睡了~
終於按捺不住寂寞,瞞著結婚的物件,開始約同性開房了~
一次兩次三次,終於成為了自己當初最討厭的人。
但還是有些人為了自己的愛人,為了不去禍害一個無辜的人,選擇了堅持做自己。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不讓父母難過,卻又可以不必戴著面具,不會影響到自己所愛的人呢——這終於有了一個不算答案的答案:形婚。
那些有著結婚需求的人群,終於在同一個問題上有了交集。
而這種婚姻也是有深淺的,大致上分為兩種:
第一種,純形式。這類人群只有結婚的需求,並沒有日常住一起的需求,他們往往離家遠,但是過年過節需要打配合,可以製作一個假的結婚證應付雙方的父母,甚至連結婚流程也不需要,平日聯絡不多,只在必要的節假日相互照應平日是朋友,不會過多的介入對方的生活。
第二種,要孩子。他們抱著彼此坦白的想法,住不住住在一起都可以,孩子用科學的手段或者用注射器的方式獲得,共同撫養孩子,可能會有各自的真實物件,除了沒有性生活外,和正常的夫妻麼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也不會過多的介入對方的生活。
無論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都赤裸裸的透露著一個意思,應付外人,不干涉個人,或許這真的是中國家庭的同性戀唯一的出路,世間的兩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這讓艱難的這個群體,終於可以既可以有愛情的選擇權,也不會辜負父母的期待。
除了選擇正常婚姻,形婚,還有一種最為決絕的做法:有些人無法認同自己的身份,也無法完成父母的意願,在父母潮水般的逼婚中開始抑鬱,一度被以愛的名義逼迫到想要自殺——
但生命珍貴,我們要首先活著才能抵抗命運不是嗎?這本是一個艱難生存的群體,希望社會,希望身邊的人能給更多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