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完成焦慮

現在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人有學習和進步的意識,卻總在無意之中陷入了完成的焦慮。又想健身,又想學樂器、又想讀書寫作,又想學理財…,買了一堆課,給自己制定了一系列的計劃,可自己業餘時間就這麼多,能完成1-2件就已經很不錯了,每天卻計劃得滿滿當當,完不成又開始自責甚至懷疑自己。

有的時候慾望太多,安排太滿,反而會產出許多壓力和增加完成的難度,導致負效果。不如將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身上,完成最重要的一件事,等這件事做得足夠好之後,在有時間精力的情況下再學習別的技能,反而能更好的堅持下去。

定位焦慮

正如前文提到的,我看到那個朋友如今的成就,就開始焦慮了,其實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每個人成長的起點不一樣,努力的程度也不一樣,如果非將自己的起步階段與成功人士的現狀相比,那就是錯誤的對標,讓自己平白無故陷入焦慮的泥沼中,是很不明智的做法。

選擇焦慮

做選擇是一件很耗能的事。為什麼當我們有大量的自由時間時,反而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做什麼?結果常常在反覆糾結和選擇之中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其實,只有明確了什麼是重要的事,捨棄掉一些無關緊要的事,就不會陷入選擇的焦慮。

吳軍博士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在他身上有多重身份:著名學者,投資人,人工智慧、語音識別和網際網路搜尋專家,更是暢銷書作家。許多人都好奇他強大的時間管理能力,他在《見識》中曾說:“羅振宇老師在很多場合把我說成是一個善於利用時間,同時能做很多事的人,其實我不是。我做事的訣竅恰恰跟大家想的相反,那就少做事,甚至不做事。”

如果說我比常人有什麼優點的話,那可能有兩個:首先,我能跳出思維定式,換一個角度來判斷事情的重要性,其次,我敢於捨棄。”正如吳軍說的,每天總覺得有許多事是必須完成的,就會陷入一種思維定式,如果能跳出來反問自己,有些事不做天會塌下來嗎?反而能讓自己找到最重要的事情。

不讓突如其來的瑣事限制了自己,懂得拒絕和做取捨,始終堅持要事第一,是許多成功人士的第一法則

作為一名40歲中年男人,既要面臨家庭和工作,又要兼顧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能做到兩者平衡已經夠難了,哪裡還有時間學習和成長?可是內心卻對現狀十分不滿,想要改變的慾望和現實之間存在強烈的矛盾。這種焦慮感如何緩解呢?

《了不起的我》中作者陳海賢在書中提到的創造性思維,就是一種很好的緩解焦慮的思維。創造性思維以目標為思考點,先問我想要什麼,再考慮現實和環境,承認現實的無奈,把現實看作是目標實現的條件限制。而與之相對的就是解決問題的思維,以現實為思考點,先想環境能提供什麼,再想自己的目標是不是現實,然後再看該樹立怎樣的目標。

難度焦慮

有些目標的達成就是有難度的,比如減肥,就需要長時間的飲食控制和堅持鍛鍊,不是跑一兩次步,節食一兩次就能達成的,而且需要不斷的堅持和抵制誘惑,稍微不注意就會有反彈的可能。

如果想透過閱讀提升自己的認知,不堅持一兩年是很難看到效果的,而有些書就是很晦澀難懂,那怎麼辦呢?那就降低一週看一本書的預期,一個月死磕這本書,一個月不行就兩個月,兩個月不行那就三個月,仔細研讀,做筆記查資料,直到將這本書弄懂弄透為止。

對於一些難以短期攻克的難目標,不能被它的難嚇倒,只能用這種方法死磕。

王小波曾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作者周嶺在書中說道,焦慮的本質就是慾望與能力的差距,慾望大於能力,又極度缺乏耐心。這本就是人的天性,是由生理結構所決定的,急於求成:同時想做很多事,趨難避易:想不怎麼努力就能看到效果。

因而焦慮是人的天性,當它出現時,大可不必太過羞愧。識別它,正視它,採取有效的方法剋制它,就能趕走焦慮。而作者總結了應對焦慮的方法:

1. 剋制慾望,不讓自己同時做很多事;

2. 面對現實,看清自己的真實能力水平;

3. 要事優先,想辦法只做最重要的事;

4. 接受環境,在侷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5.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本去突破它。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離異女的相親史(第N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