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李憲應聘到一家公司後不久,老闆就給了他一個專案,要他獨立完成。他不敢說自己不行,可是接下任務後,心裡慌亂不已。據說以前別人在試用期三個月之後才有可能獨立做專案,顯然他得到了老闆的器重。可是他心裡沒有一點兒底,他甚至產生了逃避的念頭,他知道這個專案對於一個新人是很難做好的。做不好怎麼辦?會不會讓老闆後悔選擇了他?

專案還沒有進行,他就得了焦慮症,睡不好覺,吃不下飯,一下子人就瘦了許多。有一天,他竟然沒有來上班。老闆打電話給他,他支支吾吾說自己病了,不想上班了。老闆說:“這年輕人怎麼了?為什麼不珍惜我給他的機會?”

生活中遇到困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我們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不同困難,這些困難也向我們提出了不同的挑戰。對於一個懂得心理平衡的人,就會依靠自身的優勢與強項去戰勝困難。

正如梁啟超所說:“患難困苦,是磨鍊人格之最高學校。”

人生如戰場,試想一下,如果你身臨戰場,當你遇到困難和敵人時就趕緊後退,其後果如何?把事情做好,把困難解決掉,這不也是一種“作戰”嗎?

因此,當你在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中碰到困難時:

一是做給別人看——要讓別人知道你並不是一個懦弱的人,一個膽小鬼。即使你做事失敗了,你不怕困難的精神和勇氣也會得到他人的讚賞;如果你順利地克服困難,這就更加向他人證實了你的能力!如果有人出於對你的不服、懷疑、中傷、嫉妒而故意給你出些難題,當你一一解決時,你不僅解除了他人的不良心理,而且還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二是做給自己看——一個人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順心如意。碰到一點兒困難,其實並不可怕,應把困難當成是對自己的一種考驗與磨練。也許你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困難,但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你在智慧、經驗、心志、胸懷等各方面都會有所收穫,會對你日後面對困難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你至少學會了如何應付。如果你順利地克服了困難,那麼在這一過程中你所累積的經驗和信心將是你一生當中最可貴的財富。

1900年7月,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學專家獨自一人架著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他在進行一項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心理學試驗,預備付出的代價是自己的生命。

林德曼博士認為,一個人只要對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機體的健康。當時,德國舉國上下都在注視著獨舟橫渡大西洋的悲壯的冒險。已經先後有100多位勇士相繼駕舟橫渡大西洋,結果均遭失敗,無人生還。林德曼博士認為,這些死難者不是從身體上敗下陣來的,而是死於精神上的崩潰,死於恐怖和絕望。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不顧親友們的反對,親自進行了試驗。

在航行中,林德曼博士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多次瀕臨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現了幻覺,運動感也處於麻木狀態,有時真有絕望之感。但只要這個念頭一升起,他馬上就大聲自責:“懦夫,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夠成功!”

生的希望支援著林德曼,最後他終於成功了。他在回顧成功的體會時說:“我從內心深處相信一定會成功,這個信念在艱難中與我自身融為一體,它充滿了每一個細胞。”

他的試驗表明,人只要對自己不失望,充滿信心,精神就不會崩潰,就可能戰勝困難而存活下來,並取得成功。可見,“絕不言退”並不只是單純勉勵自己的話,實際上,它具有很大的價值。

拿破崙說:“最困難之時,就是離成功不遠之日。”

如果你不相信,那就想像一種“遇難即退”的後果吧,這種人首先就會被人認為是一種庸庸碌碌、懦懦弱弱的人,沒有人認為他能成就大事;而事實上也是如此,因為他閃躲、逃避,無法克服困難、提升自己,自然也只能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情了。

當然,克服困難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有些困難確實很大,你肯定不可能馬上解決,在這種情況下,你只有採取其他更聰明的方法來解決,不能硬戰死戰,否則只會讓自己碰得頭破血流。

因為你並未放棄解決這一困難,只是採取了一種靈活的方式。在你的心裡,時時還想著這一困難,並且正想著用各種辦法去解決,所以這不算退卻。

當你碰到困難時,可以首先評估一下:

這困難的難度有多大?

自己的能力如何?有外力可以援助嗎?

如果萬一失敗,自己對失敗的承受力如何?

這一困難值不值得自己去克服?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如果你評估的結果不利,那就完全可以採取緩兵之計。如果有機會獲勝,而且你也應該去克服這種困難,那就要竭盡全力了。

機會稍縱即逝,如果你輕易放棄,也許會形成一種習慣,而一個人一旦養成稍微遇到點兒難處就放棄的習慣,那一輩子恐怕都做不成什麼大事。

心理學家從大量的觀察事實中發現:在危險的情境中,經常是那些性格樂觀、富於自信的人存活下來,因為他們總是能夠找到心理平衡點。

對於心理效應,心理學家進行了一次廣泛的調查,他們要求許多人回答題為“你有哪些希望?”的問卷。

問卷分析的結果表明,抱有希望的種類(不論大小)越多的人,往往充滿了自信並注意發現生活的樂趣,他們總是精神煥發,精力旺盛。而那些沒有明顯的或者較少希望的人則往往表現出漠然、悲觀、消沉。

一位富翁在試卷上只寫了一句話:“我沒有希望,所有的希望都已經滿足了——除了長生不老之外,而這能算是希望嗎?”經過調查,這位富翁患了嚴重的憂鬱症。心理學家與他進行了接觸,勸告他從事一些具體的活動,並列出分階段的計劃表,如對外孫的培養、對某個足球俱樂部的支援等。經過心理指導,經過不斷的、各種各樣的希望的“誕生”,這位富翁在精神上已判若兩人。

希望感是人類能夠生存的根本慾望。一些剛剛步入社會及人生之路的青年,卻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大多數是由於對生活感到失望以至累積成絕望。而一個對生活有希望的人,即使環境再艱難,他都會發揮出同環境抗衡的能力,在改造環境中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和地位。

12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又快到過年了,有沒有不想走婆家親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