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出生在86年,家在陝西的一個普通村莊,所幸父親是國營廠正式職工,家裡並不全靠地裡莊稼的收入,父親的工資讓我們一家四口過得也很不錯,並且也盡力幫助親戚們度過艱難時期,堂哥結婚的酒席錢和我姨家蓋房原料都是父親資助的。

但是村裡的孩子都不像我這麼幸運,父母都是農民靠著日夜在地裡勞作換取微薄收入,完全不足以負擔人口眾多的家庭開支。除了必須種的小麥玉米棉花等農作物,很多家庭會普遍種植包心菜和芹菜,或者爸爸農閒的時候跟著村裡的包工頭蓋房掙錢,但還是捉襟見肘。

村民們每年都要按家裡人口交付一定比例農業稅,交完後有的家裡吃飯都有些緊張,那時候可能吃肉比較少,有幾個半大小夥的家裡總是限量吃饃,他們有的一頓能吃一個鍋盔,隔壁家嬸子為防止孩子晚上偷吃把鍋盔鎖在櫃子裡。但是和父母輩比情況要好很多,能吃飽飯有學上,會經營過日子的家裡都慢慢蓋起了樓房,添置了傢俱電器……

一直到小學畢業我們那裡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一到下雨天路被踩的稀爛,如果過個三輪車就會留下兩條深深地水坑。陸陸續續有村子開始鋪石子路,但還是村民自己掏錢,出了錢再給每戶分一段路,拉來的石子各家出人鋪勻在路上,我也被迫參與這項勞動,鋪完路用壓路機壓平整,石子路就大功告成了。

初中時候第一次騎著腳踏車在石子路我心情很舒坦,終於不用被坑坑窪窪的路顛的肉都是癢的。後來國家出錢給我們都鋪上了水泥路。

初中時候學校蓋新教學樓又要讓各家各戶籌錢交建校費,高中的時候學費對我們來說也不便宜,我記得八百左右,又收資料費補課費……學生多的家庭不堪重負。後來九年義務教育不收取費用了,我就想為什麼我們困難的時候沒有省去這些各種各樣的費用,讓很多家庭成本增高,很多同學無奈退學打工……

最近網路上又出現一個話題,不要把孩子都逼成樊勝美,巨嬰父母搭配聖母孩子,但是八零後的老大特別是女孩在家裡很多都在承擔養活家庭和弟妹學費的重擔。我一個同桌她父母把她供完大專畢業她去了浙江工作,家裡打井問她要錢,蓋房問她要錢,弟妹學費問她要錢,……有次過年我問她回家嗎?她說她沒有路費,錢都給家裡了。樊勝美這個熱點在八零後身上已經很普遍,我們不能單向的指責父母為什麼承擔不了還要生那麼多孩子,讓孩子替他們養弟妹,他們自己的擔當又在哪裡?我們不能回頭再去追究當時整個社會背景和家庭觀念,家裡已然是這種現狀,只能犧牲一個孩子輟學養家承擔繁重的家庭開支,我們也不能職責父母無能,他們整日勞作費勁心力也收入有限。

如今的八零後最大的四十出頭,最小的過三十了,基本都做了父母,很多都生了二孩,和我們小時候被丟給爺爺奶奶,上學全憑自覺的境況又不相同。生活起居,學習教育,生病照看等全都得親力親為,父母開始和這個時代脫軌,不管是各種支付方式軟體應用,還是在養孩子觀念上都有很大的分歧,開家長會老師一定讓父母參加,各種作業群打卡群還是父母負責,下班回家接力孩子教育,督促彈琴,又因為近視佩戴塑模眼鏡……弄完這一系列操作我躺床上看會手機就困的不行了。

我們家就我一個女兒,父母也漸漸老去,他們病了自己諱疾忌醫,身體上的問題不自己想辦法看病,總是拖著,等嚴重了覺得自然是孩子伺候。我有時候扭著一股勁,他們大把的退休時間,有什麼事為什麼自己不想辦法去坐車去西安的大醫院檢查,非要我拖著拽著都未必肯去,好像不用車拉著他們去哪裡,什麼事也辦不成。這個時代讓父母開始僵化,年齡增長讓他們卸下擔當。

我的日子在孩子,父母,家務,工作,不中用的老公之間悲催的徘徊。八零後的女人比男人更累,工作要有成績,孩子要教育出色,父母要照顧得體,公婆要應付到位……我常想等孩子上大學了是不是能輕鬆點呢,一算時間那時候父母公婆都八十幾了,他們的養老又捆綁在我身上……等我老了,但願養老各方面的裝置和福利設定都能到位,最起碼不給自己的孩子添麻煩,讓他們在不用操心我們日常起居健康檢查等同時有自己的空間。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夫妻是倫理關係,不是論理關係丨東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