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你認可父母的指控,那你還深陷泥潭
我學習心理學的初衷,就是學習心理學解決原生家庭問題,把包袱放下,迴歸到自己的軌道,重新上路。但,有些原生家庭就是一個巨大的漩渦,一不小心就會讓人萬劫不復。
這是為什麼有些人用了一輩子都無法走出的原因。例如我的母親,今年60歲了依然記得小時候,父母只把好吃的東西給妹妹,而沒有給她。她一說起來,心裡就有氣,就有情緒。她的這個氣,其實是她自己的氣,我勾起了她的情緒。原因是前段時間,父親情緒綁架我,讓我很不舒服。勾起了我對父親怨恨的情緒,跟父親做了一個確認,他沒有否認。
後來,我透過心理專業自己幫自己梳理了與父親的關係。
我是這樣梳理的:我期待透過“父親承認拋棄女兒的想法,對女兒不公平”是錯誤,來減輕我一直以來的痛苦。發現這個方法行不通,原因是父親根本不可能承認自己有錯誤。
我換了一個思維梳理:“父母永遠不可能承認自己的錯誤的,那只有改變自己。我接受自己不是被愛的那個孩子,我接受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我接受父親就是這樣子的父親。我不能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透過這種思維的轉變,我從那件事裡解脫了出來。
我不怨恨父親的行為,在我情緒釋放後。我重建了出生那個畫面:父親在家門前等陌生人把剛出生的我抱走,出生的地方從荒涼變得溫暖、金燦燦,然後我從那個畫面走了出來。
至此,這個畫面在記憶中慢慢變得模糊。
02 有些父母會滋養你,有些父母會共同荼毒你
與父親的關係還沒有梳理完,母親又把這件事拿出來指責了我一遍。
母親最大的可悲就是永遠支援父親的行為,不管對錯。有時候我在想,這就是父母無法得到我信任的原因。夫妻是共同體,一方錯誤了,另一方幫他承擔他本應承擔的責任。這種關係是不健康的。
讓我看到父母的不負責任,軟弱。他們的三觀,早就已經融成了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像是一個巨大有毒的磁鐵。靠近他們的人,都會被荼毒,離他們更近的子女就更不用說了。
原因有三:
原因一:沒有界限感。父母對於子女沒有界限感,沒有情緒界限,沒有自我界限。不會考慮自己的語言行為會不會對子女造成傷害。也不會考慮,自己的言行會不會對子女作不好的示範。比如:“他會對這個子女說,你怎麼什麼事都做不好,這麼差。他又會對另一個子女說,你怎麼這麼強,你除了強你還會什麼?”很混亂的價值觀,子女的價值觀也會很混亂。在這樣的親子關係裡面,子女無法形成信任、自尊。長大後也很難有明確的目標,缺乏自信心,沒有主見。
原因二:作為父母的責任沒有處理好親密關係,沒有平等和諧的概念。他們不是平待和諧的親密關係,更像是母子關係。父親退回到兒童自我部分,做錯事不用承擔責任,有人幫他承擔。就像他說的:“他永遠聽從母親的,家裡是由母親做主”。而這句話,是在他與子女發生衝突後說的。
到此我明白了,為什麼父親的行為更加的幼稚,更加的不顧後果。原來總有母親在後面為他做事而負責任。聽說,在父母年輕時跟鄰里發生衝突時,母親總會回孃家找幫手處理。其實可以理解,母親是缺愛的。她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專門跟別人發生衝突來引起父母的關注。
原因三:人際關係中,沒有形成成人的自我。父母在人際互動是兒童自我,是沒長大的兒童模式。他們更關注自己的需求是否被滿足,情緒模式是不理智的。即使年過60歲,依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只要觸發某些情緒,就會把情緒發洩出來。
03 真正意義上的解脫
母親最典型的對抗行為就是,大聲喝止,暴力。其實這種情緒模式與年齡無關,而是情緒模式被養成得太久,個人缺乏改變的智慧和能力,才會相伴一生。其實到這個年紀已經無法再改變了。
在父母的這個事件中,我也終於明白。父母自己都身陷迷霧中無法脫困,他們根本就不可能有力量去接納子女的情緒。作為子女就別企圖讓他們理解你的傷痛和難過。
唯一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跟父母的關係保持距離,不要被他們無意識的價值觀、行為、情緒、語言荼毒。做好自我隔離,才能重生。
記得我的第一個心理諮詢老師說過,原生家庭問題很麻煩很複雜,不是你去釋放了某些情緒就能馬上解決,而是需要內心有足夠的力量支撐,才能助你脫困。
在自我成長路中,一直糾纏著我不能往前的障礙,就是與父母,與原生家庭的關係。我用了兩年的時間去療愈自己,去完整自己,讓自己變得不再害怕被任何事影響,並且有力量面對結果。
我知道,我已經具備了足夠的力量去化解心中那個毒瘤。這個毒瘤,我想不是今天清除的,而是在我學習心理學的時間裡,慢慢地消融的。今天我去觸碰它的時候,發現它已經不是棘手的障礙了,只是輕輕一碰,它就開始瓦解了。
終於做到了!終於可以放下原生家庭這個包袱了。你終於走出了這個巨大的漩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