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今天你開始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斷舍離了嗎?斷舍離需要自己主動地捨棄和放手,是一種自發、主動的思維方式。

斷舍離三個字是取自瑜伽的斷行、舍行、離行的首字,將擺脫執念的三個“行”具化為收拾整理的手法。也就是說,斷舍離的一種提案,建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透過收拾、整理雜物,重新審視自己的執念,將放手作為一種日常來實踐並形成習慣。

家裡堆滿了不需要的雜物、舊物,甚至就是住在這裡的人思維僵化、情感遲鈍、觀念守舊的反映。即看得見的世界中雜物的混亂,體現了看不見的世界中的思維、情感、觀念的混亂。

斷舍離能幫助人們在不斷地清理不需要、不合適、不愉快的雜物實踐中,提高選擇和決斷的能力。

清理掉不需要、不合適、不愉快的雜物,就會疏通人生之路,那些對自己來說需要的、合適的、愉快的物、事、人就會很順利地降臨。

除了有些是明顯無用之物的雜物外,另一種很難判斷是不是無用之物的則是那些包含回憶和紀念的雜物。

比如說,當時急需的某些物品,曾經特別渴望的、讓自己欣喜若狂的物品,家人、朋友、戀人送來的禮物,等等。這些東西的確很重要,但是不是永遠都很重要呢?可能有的時候這些東西對如今的自己來說,已經變成了,不需要、不合適、不愉快的雜物,而自己還沒有意識到而已。

只有當我們坦然地面對這些包含回憶的物品、一心念念不忘的物品,重新審視它們是否對現在的自己是需要的、合適的、愉快的,才能真正地明白自己內心的聲音。這就是重新審視關係性。

當我們發現一件重要的物品上自己灌注了太多的執念後,如果我們能鼓起勇氣清理這件物品,擺脫這份執念,就能順利地疏通人生之路上的一處阻塞。這一理論也適應工作環境。

一、被工作追著跑的三類人

在本來就忙得團團轉的現代社會里,如果我們被工作追著跑,就更是讓自己忙得喘不過氣來。

在公司裡被工作追著跑的人可以分三類,這三類人和捨不得的人有共通之處。

拖延類

這類人通常覺得自己手頭工作太多的時候,不考慮工作的緊急優先度,就習慣看見什麼工作就隨意地開始做什麼工作,而把關鍵的工作往後拖延,甚至是仍在一邊堆放。等回過神來才發現馬上就到截至日期了,才慌里慌張地開啟檔案去處理。

節省型

這類人自以為某些雜物或資訊以後可能用得上,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全部儲存下來。到最後卻把這些東西全拋到腦後了。浪費了精力和時間去收集各種亂七八糟的雜物和資訊,導致沒有找到真正有用的必要資訊。

擔憂型

這類人總是習慣把,已經結束的工作的零頭碎屑放在手邊。比如說,已經出版了書籍卻還留著原稿,這些厚厚的稿子毫無用處,只會佔地方。

無論我們身邊有什麼樣的雜物,我們最開始接觸這些東西時,並不把它們叫做雜物,因為大多數的物、事、人在一開始總是帶有賞心悅目的新鮮感。

但是,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和這些東西的關係或者對這些東西的感覺就發生了變化。這是自然使然,有時候這種變化是無可挽回的。

但是不知道為何,人們總是追逐著變化,又害怕著變化。可能因為如此,人們才執著於囤積早已沒有必要的雜物。

可能正因為如此,人們才執著於儲存早已不再使用的雜物。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執著於緊緊抓住早已不能工作的雜物。

我們可能已經明白,並不是這些東西的問題。從很早以前,我們就已經開始囤積、儲存、緊緊地抓住不願放手的那些早已不需要、不合適、不愉快的資訊、人際關係和思維觀念了。這才是讓我們整日忙忙碌碌卻總也找不回自我的最大原因。

斷舍離就是新陳代謝,就是逐漸清理掉人生中不需要、不合適、不愉快,學會放棄放手的過程,是逐漸吸引並收穫需要的、合適的、愉快的事物的過程。只有透過這個過程才能重新找回遺落在人生灰塵中的自己的心。

二、工作上拒絕繁多,遵守三分法

人類本身就不喜歡改變。保持現狀本身並不是壞事,也稱得上保險。

但是,正如博物學家達爾文所說,只有改變的物種才能生存下來。這個時代在改變,我們也必須做出改變,才能適應這個時代。

但是,我們惰於改變的原因不是別的,正是改變的選項太多了,才導致我們無從選取。這就是一種決定迴避定律。

哥倫比亞的一個教授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果醬實驗。他準備了兩張桌子,上面分別擺上6種果醬和24種果醬,並且讓相同的被試者品嚐兩張桌子上的果醬。但是從最終決定購買果醬的人數比例上來看,選擇6種果醬桌的人佔30%,選擇24種果醬桌的人數竟然是3%。是不是沒想到,兩者居然有這麼大的差別。

從果醬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比起較少的選項,較多的選項更讓人難做決定。也就是說,人們更傾向於迴避選擇這一行為本身。

同樣,在斷舍離上也有這種傾向。所以斷舍離推薦我們選擇是可以分為三部分,也就是三分法。

這種三分法不僅可以應對雜物整理,它可以應用在各種領域,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三分法是指將東西進行A、B、C分類,進行歸類整理的方法。比如說將處理物件分為三類:

從使用頻率上來看:經常使用的、偶爾使用的、幾乎不用的。

從價值上來看:重要的、不重要的、無所謂的。

從情感上來看:喜歡的、討厭的、無感的。

如此分類,我們就能很快發現什麼該扔、什麼不該扔,也會認識到自己對待物品的價值觀。

在工作上,可以按時間軸來做三分法。

如果只是一味地大致地覺得檔案堆如山,認為多如牛毛地看整體工作,就會不知道從哪裡著手斷舍離。

把工作按照時間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過去已經完成的工作(保管);現在的正在推進的工作(進行);未來的,還沒有完成的,(保留)。這樣列出表後,哪項工作優先、哪項工作推後就很清楚了。

三、工作中斷舍離,就是限制總量,防止反彈

我們現在先來解決一下職場上的雜物問題。隱蔽收納已經融入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讓人們不自覺地就把很多多餘的東西收進這些看不見的地方。

辦公室也是如此,各種各樣的抽屜和貨架做得越來越隱蔽巧妙,檔案櫃也被設計得即不佔用空間,又能多多收納資料。這些隱蔽的收納裝置平常很難被別人看見,當然有時候連自己也不會去多看一眼,因此,就很容易讓人養成不考慮必要性而堆放囤積檔案的習慣。

假如我們,在這些看不見的收納裝置裡塞100%,甚至120%的雜物,一旦有什麼緊急時候,可能會打不開,即便是打開了,也會立即來一場“雪崩”。“雪崩”之後我們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找東西。

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把收納位置分成三類:

保管用收納地:檔案櫃等。

進行用收納地:辦公桌的方便拿取的抽屜等。

保留用收納地:辦公桌的指定抽屜等。

收納時有三個關鍵點:

1、 收納空間不全佔滿,有富餘

特別是保管新資料時,要限制保管總量,處理掉舊的不需要的資料。

2、 用完後放入特定位置

那些習慣用完資料後,放回指定位置的人,他們的辦公桌一般乾淨整潔。而那些隨時一放、不怎麼收拾的人,他們的辦公桌往往亂七八糟地堆放著檔案。

3、 把收拾東西養成習慣

我們都知道,臨時的減法暴瘦會立刻反彈,原因在於我們在強迫或者勉強自己的身體。同樣的道理,一鼓作氣把塞得滿滿當當的收納櫃清理得乾乾淨淨,過不了多久又會回到之前的滿載狀態。而防止反彈的關鍵就在於隨時收拾檔案的習慣,保持收納櫃有富餘的空間。

辦公桌上只放現在正在進行的檔案資料,工作才能更順利地進行。

電視裡有時會播放豪宅的片段,我們會發現,並不是把值錢的東西擺得滿滿當當的才顯得是豪宅,反而物量精而少、裝飾簡潔、有格調的住宅更顯得有高階感。

有意識地規定限制家裡的雜物量,既能方便收拾整理,又不必擔心碰到什麼東西。打掃整理的工作也會更輕鬆,辦公室也一樣,常常保持乾淨清潔,打掃收拾起來也會很方便。

辦公室和住宅一樣,乾淨簡潔的辦公室會顯出高階感,透露出這裡的人的理性和智慧。既能給客戶留下好印象,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在實踐斷舍離時,要注意限制總量,才能防止反彈。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兒了,明天我們繼續跟著山下老師,在斷舍離的道路上努力學習。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墨菲定律,客觀對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