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影響力》看下來結構性很強,全書開篇從一個心理測試開始,道出了形成一個人影響力的關鍵因素: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

富蘭克林說,好的人際關係都是互相“麻煩”出來的。

此時,才能理解東方文化的精髓,你來我往,人情世故。人天生就是群體性動物,互相幫助、相互依靠,才得以發展前行,如果沒有上古“智人”的抱團取暖,如何可得人類發展史,中華上下五千年?當然也沒有想到,小到地攤砍價、中到商務談判、大到國家政策,互惠(拒絕-後撤)技巧竟然能如此行之有效,百試不爽。

記得在上高中時,路遇一男孩,稱自己在外準備回家東西被偷,想求點路費回家,明知道這是騙人的幌子,雖然稱自己沒有錢,只剩下隨身20元,但還是帶著對方吃了餐飯,買了些麵包。還有曾經偶遇的“活佛”,捧著開過光的念珠,說:“路遇有緣人,開光佛珠免費贈與”,明知道是騙人的幌子,看著被塞在手心的佛珠,還是花了些銀兩,來彌補內心的不好意思。但也記得,傾盡情感對待的朋友家人、路邊幫助過的路人,在自己需要幫助,甚至是遇到困難時給予的關懷和助力。人生複雜,但也簡單。

人人都有言行一致的願望,言出必行是每個人希望在他人心中建立的形象,所以人認為一旦承諾了,趨於外界和自己的壓力,就要保持一致,否則就變得矛盾,變得前後不一。也許這就是意念的力量。

記得大學做李陽瘋狂英語集訓營助教,除了每日高喊的英語,還會有很多課程,比如早晨喊著口號繞操場跑操,對著自己的夥伴喊出自己的目標直到淚流滿面,所以接下來的日子圍繞自己的目標努力並實現。也接觸過一些銷售小夥伴,經常會對著一個角落,大喊“我要xxxxxx”,這也為接下來的奮鬥續航。

社會認同是指我們總是參照別人的行為來決定我們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尤其是那些我們認為是那些人與我們相似的時候。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都會無意識地受周邊人的影響。對於熟悉的事物,我們通常會用自己成形的體系和原則去做事待人,但當自己處於不確定性當中,也許是個體的無助,會讓人更趨向於周邊人的言行。《烏合之眾》說,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當然,馬斯洛需求理論是人性原理,我們很難逾越。所以不論在做事還是做人前,都要警惕“大部隊思維”。思考我們在群體中所做的事情,是 錦上添花 還是 落井下石?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就是錦上添花,甚至是雪中送碳,但把奢求你幫助的人拒之門外,甚至還潑一盆涼水,就是落井下石。希望自己能做一個有“頭腦”的人類。

喜好原理就是我們很容易對自己喜好的人或物產生好感,由此產生愛屋及烏的幻覺。就像當代短影片、直播帶火的各種網紅,IP,明星。甚至心甘情願地被割韭菜,近段時間,被曝出的“快手一哥”辛巴售賣糖水假燕窩事件,又讓他走在了熱搜的巔峰,直到被立案偵查,他的一些粉絲才從為自己的偶像辯解中恍然大悟。所以這既是自我營銷的一種手段,能夠讓你和他人透過同一種愛好走得更近,也需要讓自己時刻警醒,是否沉溺欺騙之中。

說到權威,應該大部分人在自己的人生裡,都有相信過權威,比如哪個權威說吃什麼減肥,比如哪個權威說,學了這個你就能“鯉魚跳龍門”,各種說法千姿百態,其實都是因為“權威”二字,他們透過自己的某種優勢,佔據了主導性,就會導致我們不自主的隨從。學會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權威性。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木心的《從前慢》詩中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書信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過去各種物質匱乏,所以人們很珍惜彼此的感情,通的每一封信都珍藏在匣子裡。但現在資訊爆炸,物質過剩,當出現一個你認為很稀缺的事物時,就會不自覺地跟隨大眾購買收藏。飢餓營銷的套路,百試不爽。然後稀缺並不一定真的貴,也許是故意為之,我們忘記了,量少也是一種稀缺。

開始覺得這本書有點反人性,既要了解人的心理和本能,學會使用這些技能形成自己的影響力,還要不斷警醒自己,不能被這些不好的一面所引導。《易經》中說陰陽、太極,中國人是全世界唯一說兩種話的人,“禮讓為先”——“當仁不讓”,“不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所以,我想這本書真正的好,在於讓我們看到了人性,還能遊刃有餘地去使用它,也許這就是中庸,太極之道。

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那些不能打敗我的,終將使我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