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們的生命來自於自己的父母,如果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自己。所以,從生兒為人的那一刻起,最先要感恩的就是自己的父母。

(1)孝道

養父母長輩的準則被稱為“孝道”。傳統的孝道主要分為: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談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

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併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諫諍:《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善終:《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在生活中,孝道傳至至今,孝順父母我只是單純地認為只要給他吃穿,給他治病就好了。但是我們忽略了還有陪伴和關愛。人內心上讓父母感受到了子女的關心,這樣才會讓他們感受到了我們的孝心。

我有一鄰居,其上有70多老母。由天年事已高,沒有勞動能力,但是由於他的老婆兇悍。見其母親沒勞動力,每天白吃白喝,於是就把他老母趕出了家門。生性懦弱的他見母被 趕出後,也是於動無衷。其母沒法,只能寄生在我們村的俺堂裡。後來知命不久,就偷偷地回到了家中,但是回來遭到的就是兒媳的打罵。但是,老人沒法,只能忍受,因為她不想老死異地,這樣對子孫不利。不久後,這老人就去逝了。

然而,不盡孝道之人,自然盡損陰德。鄉里鄰里見其這樣自然不想搭理這一家人。其兒女長大後,每到年關,也沒見他的兩兒子回來,女兒遠嫁,自出嫁後,也未見歸來。

現在這兩人年事也大了,兩口子新蓋了個房子。過火也沒見請酒,只是草草地放了一串鞭炮也算了禮成了。每到逢年過節,別人家都是一家團圓,而他家卻是人聲了了,甚是淒涼!但是,這能怪誰,上行下效,上樑不正下樑歪,只不過因果迴圈罷。

所以,孝道乃為人之根本,我們應懂孝道,才知道自怎麼盡孝道!

(2)百善孝為先

生兒為人,老師常教我們為人要及時行善。佛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善之人,就有善果,為噁心之人,也終得惡果。然而,為善有先後,百善孝為先。試想,我們能為人,命 皆為父母所賜。如果連孝順父母都不會,那你更不會為這世間其他的人或事物去行善。

如若人為不孝為先,縱然你能為他人行善,那也必然是在利益驅使之下為之。其心不真,如若他人之曉,必然離你而去,終不會得到善果。

正如魯迅所說:不孝的人是世上最可惡的人。而古代帝王更是以孝治天下,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更是被世人傳誦至今。

   古代有個叫王祥的人,五祥的親生母親很早就去逝了。他的繼母朱氏經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後來他繼母患病,但是他並沒有因為繼母對他不好而怨恨。而是一樣的衣不解帶侍候著她,有一天他繼母對他說想吃活鯉魚,那時候剛好天寒地凍,湖面上都結冰了。於是他就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吃了鯉魚湯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這就是二十四孝之一的臥冰求鯉的故事。

後來也有了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臥冰模的千古佳話。

  孟宗是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親就去逝了,其母親由於年老得了一場病,於是請郎中來就診。郎中囑咐要用鮮竹筍做湯。那時候正是嚴冬,哪裡會有新鮮竹筍,孟宗無計可施,無奈地獨自一人跑到竹林裡,扶竹哭泣。可是哭著哭著,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從此,人間冬天也就有了冬筍,這也就是二十四之一的孟宗哭竹的故事。

 後來有詩讚揚了此事件: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人不能因為父母在有些事可能做不當或不公就可以當做理由不去孝順他們。遇到不合理可以適時適言地指出,但是千萬不能因些而失去了做人的根本。

民間有句話也說過,兒不嫌母醜,狗 不嫌家貧,百善孝為先,我們應當謹記!

(3)孝順父母才是人間最在修行

人生在世,無不是就是一場修行。而在世間所擁有的功名利祿,痛苦和快樂等就是你前世或今生所修來的報應。

正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一切也就是,你所種之因而得來的果。正於勤勞的人就有收穫,而懶惰的就只有貧窮等等,這一些都是你在人間的修行。

人生在世,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不管是會不會為人所知,但是都會產生好與不好的結果。

我一個伯父,從小就聰明伶俐。深受我爺爺奶奶的喜愛,逢人就說他長大後肯定就有出息的。

我這伯父長大後就一直在外漂著,也很少回家。就算偶爾回來對待自己的兄弟父母也是愛理不理的。

有一年,我爺爺中風感 覺不行了。就對我父親和我大伯說想見見沒在身邊的這些兒子。那時候沒有電話,找人全靠打聽的。經過多方面的打聽,終於打聽到了我那伯父的地方,並託人傳口信讓他趕 緊回來。

可是後來等了好多天,也沒能等到他的回來。我爺爺很生氣,只是輕輕地對著圍著自己的這几子女說到。這些沒回來的不孝子,他們以後的下場會比我差上三倍還有餘。對於不孝,我們老家之人很是憎惡的,不久後我爺爺就去逝了。

後來,我這伯父也回來了,但是沒看到多少後悔之意。但是後來,他一直在四十多才結婚,娶了一個老婆,也就是我的伯母。但是我那伯母是一個脾氣暴躁之人,為此他們的婚後生活也就是吵吵鬧鬧中度過,直到五十多一點就去逝了,後來我那我那個伯母也改嫁了。

所以,每當說到我這伯父,眾人都覺得是因為他不孝而得到報應。而當時,我父親一直在伺候著我爺爺在我內心裡是產生很大的影響。他雖然不會說什麼是孝順,不會說讓我們以後怎麼去行孝,但是所有該說的話他都在用行動做給我們看。

人生,其實是一場修行。一段姻緣,就有一句古話,十年修的同窗讀,百年修的共枕眠。所以說,人世間的因因果果都是修來的。而這種修行,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每一件事。

而做人做事,首先得從孝順開始,不孝之人肯定不會忠,不會仁,更不會是講義氣了。

所以說,生而為人。百善孝為先,不管是為了今生還是來世的福報,首先從孝順父母開始。這樣才能做一個有情有義有孝心的人,才能更好地去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才能上行下效,為自己的子女做一個好的榜樣!

12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須知參差多型,乃是幸福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