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讀到作家周國平先生的一段話:
“與人之間必須有一定的距離,相愛的人也不例外。婚姻之所以容易終成悲劇,就因為它在客觀上使得這個必要的距離難以保持。一旦沒有了距離,分寸感便喪失。隨之喪失的是美感、自由感、彼此的寬容和尊重,最後是愛情。”——《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
我頓覺恍然大悟。我和先生相處42年了。這一路是坎坎坷坷走過來了。
為什麼說坎坎坷坷?
因為我們兩個的個性迥然不同,他在家裡除了看電視,看地圖或是的盯著手機,……他一刻也停不下來。不會有其它安靜的時候。他一直喜歡獨來獨往。他說自小就習慣了。母親生養他們兄弟姐妹六個,小時候就是放出去自由自在的……
他一天裡大部分時間是在外面,即使雨天也這樣。我心裡給他定了位,一個“野男人”,前世一定不是人。
我只能在心裡埋怨,從來不敢在他面前發洩。
因為無數次對話後,只要不和他心裡的想法吻合,或者一句簡單提醒穿衣或需要趕緊去辦的什麼事情……得到的大多數是被懟,他似乎不會平和(溫和)說話。而且是常常用反問的口氣。
象你啊?
你管好自己就好了。
別人的事,別人怎麼生活不用你管。
你沒看見嗎?
不知道!自己找!
……和我說話,總是吵架的語調。
開始,我總在心裡生悶氣,慢慢地就習慣了。不一會他就若無其事了。你還在氣裡打轉不值得。
結婚後不久,我曾經有過短見念頭,夜深人靜的時候,站陽臺上面對著寂靜的夜晚,看著夜空發呆……
每一次想想幼小的孩子,都是自己想開了。
我已經習慣了一個人的日子。不能交流,就沉默。他想做什麼,隨他。他要去旅遊,你就走。
每一天他總是象上班一樣早餐後出發。中午臨近十一點他匆匆趕回。下午不到二點又走出去。傍晚五點回來。
就這樣可以相安無事。
周國平先生說:“好的兩性關係有彈性,彼此既非僵硬地佔有,也非軟弱地依附。相愛的人給予對方的最好禮物是自由。”
只有當你尊重彼此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時,你才能給到彼此自由呼吸的空間,做到親密而又間,相愛而自由。
男人各式各樣,這樣的男人就讓我遇上了。
—— —— ——
七夕節隨筆《愛過麼》
中國的傳統夫妻
在一起一輩子
也許不會說一句
“我愛你”
/
但我病了,
而且病得不輕,
他會傾聽朋友的建議,
就讓她做飯忘記病。
傻傻的他回到家,
居然告訴我,
他們都說就讓她做
重活你要搶著做。
/
從來不併排走,
熟人多的地方
還要繞著走,
也從不手挽手,
更不會肩並肩一起坐。
/
夫妻四十五年。
沒紅臉,
沒伴嘴,
我愛吃的,
只是一句話,
他會兜幾處買來。
知道是我愛的食物,
自己只說夠了,
總是留給我多點 。
/
這些……
都算作愛。
含蓄、 沉穩、 矜持 ,
愛和默契--
都蘊含在生活中的細微之處。
傳統的中國男人,
愛,只存放在心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