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身邊,是不是有這樣一些人,經常或多或少可以聽到他們在這樣說,或者這樣做:
“我的老闆應該給我更多的支援!”
“我的經理都沒教給我怎麼做,這樣我怎麼去做啊?!”
“我早就應該當經理了。”
“我的配偶應該更有耐心。”
“我孩子應該更聽話。”
早晨開車上班,當你起步稍微晚了一點的時候,後車就開始不停地按喇叭。
在商場裡,有人一下扶梯就站在扶梯口東張西望,完全沒有意識到會擋了後面人的路。
在排隊辦理某項業務的時候,有的人直接跑到視窗,詢問裡面的工作人員,完全沒有顧及到這也是佔用了後面人排隊等候的時間。
他們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像全世界都欠他們的似的。
如果上面的描述聽起來像某個你認識的人,你可能正在和有權利感的人在打交道。
一、什麼是權利感應該,應該,應該,我應該得到,這是我應得的。
心理學家說,這種思維模式叫做entitlement thinking,或者是entitlement mentality,翻譯成權利感,權利思維或者是權利心態。
權利感是一種人格特質,它來自一個人的基本信念,即他們對一些自己沒有得到的東西擁有特權或者認可。換句話說,很多人在很多的領域有這樣一種思維,認為很多權利都是自己應得的,而不講義務。權利和義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拋開義務談權利,那是撒嬌;拋開權利談義務,那是耍流氓。具有這種權利心態的人,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求被善待,甚至要求被特殊對待——他們在內心中將權利等同於特權。
二、權利感的外在體現2018年,巨嬰,入選了年度十大流行語。說的就是這種思維的外在表現。巨嬰是指心理不成熟,滯留在嬰兒階段的成年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容易情緒失控。他們有一種特點,如果自己的慾望滿足或者被關注,就會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切好極了;如果沒有被滿足,沒有被看見,就會暴怒,想要毀掉整個世界。
舉個例子。2018年9月19日,在G6078次列車上,一位靠窗坐的女子,和一位穿著列車員制服的工作人員在交涉。女子購買的車票是靠著過道的,而非靠窗,但是,她一再堅稱自己買了車票,有權坐在座位上,而且說“車票上寫我的名字啦,沒寫應該坐在過道啊。”還反問道:“我不講道理還是你不講道理?!”有網友對此評論說:“霸座女” 雖32歲了,但只是個“未成年人”: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只會“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只會“聽我的,聽我的,聽我的。”
在職場上,這種權利感的現象也經常可以看到。有權利心態的員工一般的做法是:
1、沒有監督的時候,不幹和工作相關的事情。
他們的核心就是執行。執行什麼呢?執行上面派下來的任務。上面沒派任務怎麼辦?上淘寶、刷微信唄。有這種心態的員工最喜歡說的話是:領導沒讓我幹啊。甚至是在有指令,但是沒監督的情況下都不去幹。為此有人甚至發明了一種快捷的操作方式,叫做“老闆鍵”。這種快捷操作,可以讓你一件從淘寶切換回工作的場景,還美其名曰:保護隱私。
2、接到工作指令,馬上完成工作,但是不對結果負責,完成之後不會主動彙報。
老闆給張三安排去了解一下供應商的進度如何了。張三馬上抄起電話打給供應商,詢問進度。然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直到3天之後,老闆再次看到張三的時候,問:“上次讓你問的供應商的情況,怎麼樣了?”張三說:“我問了啊,他們說進度正常。”老闆說:“怎麼個正常法?你什麼時候問的,怎麼沒和我說?”張三雖然不敢頂嘴,但是心裡卻很不情願:“你又沒讓我問怎麼算是正常,你又沒讓我問完之後給你回個話!”
3、領導不詢問,員工不主動進行溝通。
不會對整個組織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對組織的成長提供支援。組織是組織,我是我。只要不是我工作份內的事情,那和我有什麼關係?公司的發展,那是老闆的事情,我一個小員工,哪裡知道這些。
巨嬰,說的是滯留在嬰兒階段的成年人。在嬰兒和兒童的成長期,權利感對我們是積極的。嬰幼兒需要他人的照料,並對這種行為有著強烈的期待,如果沒有被滿足,透過自己的情緒或者行為,吸引照料者的關注,這增加了嬰幼兒的生存機率。這是我們權利感的來源,問題是,當我們有能力進行自我照料的時候,如果還有這種意識,那就會導致這種不健康的思維方式。
成年人的權利感通常會有以下的一些外在表現:
誇張的自我重要性。他們對自己的優越感有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世界應該圍繞著他們來運轉,他們的口頭禪是“我,我,我”,張口閉口就是“我”,一句話中有好幾個“我”。
對他人的需求缺乏理解。就算是他們能意識到別人有什麼樣的需求,通常也不會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付出努力。實際上,當自己安排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他們對滿足別人沒有任何興趣。
很難接受平等的概念。在和他們個人相關的領域內,他們覺得自己應該受到優待。即便是自己的工作經驗或者能力沒有別人強,當一個更有經驗的人獲得比自己更高的職位或者更多的薪水時,他們會感覺到驚訝和沮喪。
侮辱他人的成就以誇大自己。他們積極的試圖將注意力從別人身上轉移到自己的身上,為了實現這個目的,甚至不惜貶低或者詆譭別人的成就。當鄰桌的同事取得好成績的時候,這些人會說他們的運氣好,他們和領導怎麼怎麼了,當年我做什麼什麼的時候,比這個厲害多了。
以前有本非常雞湯的雜誌叫做《讀者文摘》,後來改名為《讀者》。這本雜誌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一種主基調:世間自有公道,付出就有回報,說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不是說《讀者》帶來了這種價值基調,而是它迎合並放大了這種精神核心。付出就有回報的邏輯本身就是不存在的,是為了規勸人們向善的一種語調而已。回報,誰給的?上天。如果期待上天給回報,或者期待下輩子更好,也好。但是,大部分的人都是急性子,付出就有回報,在心中就變成了付出就要馬上有回報。就像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付出也是。付出給誰了?那誰就得給我回報。於是,邏輯自洽。如果被付出的那人沒有給我回報呢?那,那個人就不是一個好人,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了。於是,我發脾氣、耍性子、使絆子、偷懶、抱怨什麼的就是應該的。這種價值觀限制了獨立精神的產生。
三、如何克服權利感和權利感相對應的是獨立精神。權利感要求被善待,甚至被特殊對待;具有獨立精神的人會善待別人,但是不期望被別人善待。由於有一種對生活自己要負責的態度,於是對待別人就是一種主動和不求回報的善意,因為我付出善意是我對自己的生活負責。這種善意不要求回報,只是自己對自己生活負責的一種外在表現。而當付出的善意得到了回報的時候,這是超過自己預期的部分,於是常常可以心懷感恩。
當你不求回報的時候,對待別人自然會更加公平。當你不求回報的時候,自然不會產生抱怨的念頭。當目標沒有實現的時候,獨立精神告訴你的是,這是自己的問題,這是自己的努力程度還不夠,自己還可以做得更多。如此看來,獨立精神是一個人從一開始就應該追求的精神底色。是我們克服權利感最重要的方法。
克服權利感的第二種方式是學會感恩。感恩說的是,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付出是因為付出這種行為會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非要求別人給予回報。如果,別人居然給了,那,就是額外的驚喜。這是需要感恩的事情。很多現代的心理學研究都發現,感恩能讓人減少焦慮,提升樂觀情緒,帶來幸福感,甚至可以影響健康程度。
克服權利感的第三種方式是學一點天體物理學。有一本書,名字是《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作者是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名字叫做尼爾·德格拉斯·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在書中,他有一句極其精彩的話:“這個宇宙根本沒有義務讓你理解。”
萬維鋼在解讀這本書的時候說:“如果正反物質湮滅沒有十億分之一的倖存率,那上帝創造宇宙的時候說完 ‘要有光’ ……也就只能有光。如果沒有大恆星生產重型元素,宇宙中就只能有氫和氦。如果沒有後來的一系列“如果”,我們就不會站在這裡仰望天空。如果微波背景輻射在今天測不到,如果物理定律和物質在別處跟在我們這裡不一樣,如果元素光譜沒有那麼簡潔漂亮的性質,我們就不可能理解這個宇宙。”
有一張著名的照片,是旅行者一號在飛出太陽系之前回望地球時拍攝的,這張經典的照片被命名為:暗淡藍點。從很遙遠的太空中拍地球,地球就像一粒藍色的灰塵漂浮在宇宙中。
當我們站在宏大的宇宙背景下看待自己的時候,當我們體會那無數個十億分之一的幸運的時候,非要坐在不屬於自己的座位上,還那麼值得暴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