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年越來越近,日子卻和平常無異,在你那邊,也是這樣嗎?

還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鄰里之間會提前約好去趕集,翻譯過來叫“趁墟”,這是我們迎接春節的第一份期待。

等到“墟日”,大家早早地出發,大人們挑著要拿去賣的牲畜和農物,孩子們提著乾糧和水壺,或前或後,嬉戲打鬧。

那時走的是山路,一路上要穿過很多小道和村莊,還要繞過叢林,翻山越嶺大概就是這樣吧?

誰也不知道這條路是怎麼來的,只知道我們的祖輩也走過。如果你好奇地問上一句,那些有關於過去的事,大人們可以講上一路。

然而,講著講著就成了大人之間的回憶和感慨,孩子嘛,要麼在興奮地奔跑,要麼是累了開始抱怨,如今想想,確實不該。

那些老一輩生活的智慧,苦盡甘來的情感,對孩子來說,本應是最好的教養,而年幼的我們,卻錯過了。

誰也沒想過,兩年以後家鄉修建了公路,我們就再也沒有走那條山路,那份特別的年味也就成了回憶,留在了過去。

還記得要先賣掉帶來的牲畜和農物,然後才可以去買新衣,那時的衣服款式很少很少,基本都是紅色,買得起套裝加一雙新鞋就很壕了。

看著孩子們開心的樣子,大人們也覺得滿足,彷彿我們的笑就是他們的驕傲。

接下來置辦年貨,一定要買的有對聯,還有鞭炮香燭這些祭祀用品,食品的話一定要買紅糖和眉豆,最後再去買來年要種養的種子和小雞。

說起來好像東西並不多,但是要買齊或者說買到大人們心儀的還真不容易,就說鞭炮也能分很多種,大小不一,哪裡配哪個都很有講究,也許這就是信仰吧!

是啊,信仰對於農人來說太重要了,畢竟風調雨順關係著一年的生計,馬虎不得。

這樣的真摯才最珍貴,最打動人心,就連小孩也都知道,這一切來之不易,而倍感珍惜。

到了春節前的兩三天,家家戶戶都會炸油餈和糖環,還會包粽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忙著同一件事,這樣的時光特別美好。

媽媽負責把糯米粉加上紅糖漿再揉搓成團,我們就負責搓圓做成油餈,或者搓條再繞成花瓣一樣的糖環,最後交給媽媽放到油鍋裡炸至金黃。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油餈下鍋前,媽媽都要虔誠地念上幾句,說這樣就不會粘鍋,也是一種祈願的方式,與其說是迷信,我更願意稱之為神聖。

就像負責搓圓這個簡單的任務,也有種使命感,當你搓得圓乎乎,油炸出來圓鼓鼓,就會覺得很好,寓意著圓圓滿滿。

而這些充滿儀式感的美好,卻不知從幾時起,都變成了記憶中的往事。

這些年,媽媽還是會做一些簡單的油炸食品,但我們已經很久沒有圍在一起幫忙,就連回家團圓都像是匆匆一聚,讓人感到隱隱約約的疏遠。

隨著時代的發展,路變得更加寬了,衣食住行樣樣不缺,但記憶裡的年味卻變得越來越淡,我們也走得越來越遠,這到底算是進步,還是人情的消逝?

有時候和父親聊起,說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顧著手機,很多禮節文化的傳承都談不上了,言語間透著幾分失落。

可能是長了點年紀吧,似乎越來越能體會傳承的珍貴,越來越想學會這些看似簡單,卻承載了許多輩的文化和智慧。

而這樣簡單的願望,似乎也能讓老一輩感到欣慰,在我們學包粽子的時候,他們的眼裡就閃著光芒,這真好!

傳承不止是念在心,更要立於行,也許我們做的並不像非遺那麼遠大,但對於老一輩來說,你願意傾聽,願意圍在身邊請教和學習,就是一種可貴的敬重,也就是年味的意義。

再想想多少年以後的自己,也是這樣可親可敬地教著我們的孩子,一代一代,代代相惜,這多好啊!

——此文自勉,望共勉。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你送年禮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