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傑
我一直認為,人生有許多的巧合。一片雲、一枚葉、一個故事、一次擦肩,都會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階段,無論何時何地,還是懷著怎樣的心情,都會偶爾相互碰撞,或許,這就是所謂的緣分。拾起昨天的記憶,尋找有夢的曾經,回憶也變成了美好。
1982年初,那是一段傾城的時光。我剛剛來到油田,組織上就安排我到吉林石油報社學習。在那裡結識了吉林油田第一批媒體人,也讓我有機會向更多的人學習。在此期間,結識了明君,與他來往有如一見如故,恰好又分配到一個採訪小組,在每天緊張忙碌的學習採訪中,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一起研究稿件,一同深入礦區,一起在一線採訪,是時代把我們拋擲在滔滔的油海里。
我曾幾度去往紅崗採訪,但印象最深的,是和明君一起同行的日子。在車站集合,背起行囊,踏上西去的列車,行進在八百里瀚海。我將這些遇見和無法割捨的風景、事物、人情皆視為一種緣分,與我依偎獨鍾。
紅崗採油廠的作業區,只為懂得的人而生。陽光下威風凜凜,氣壯山河的鑽塔,錯落有致和擺佈均勻的採油間。這裡的風景只為每一個石油城而生。無論你是否真正懂得,都不重要。他會以同樣的風情,迎接每一個石油人,給你陽光般的溫暖。在不經意間,留下了我們的足跡和難以忘懷的故事;留下了詩文;更留下了友情。
陽春三月,石油部在紅崗採油廠召開石油系統自動化記錄預審會議,來自全國各地採油戰線的專家,對紅崗採油廠自動化記錄應用技術進行認真稽核、驗收,這項技術可使傳統的採油方法,改變為科技增油,可提高生產效率幾倍。得到了專家們的認可,並順利透過專家驗收。為了儘快把訊息報匯出去,我和明君在紅崗採油廠電話班,透過電話一說一記的辦法,連夜把稿件傳遞給報社的值班記者,第二天就看見發表的報道了,我們攜著青春的快樂,手捧著散發油墨芳香的報紙,行走在井場上。
那年秋天,秘書處抽調若干人馬,撰寫《吉林油田史》。那是一部怎樣照耀曾經的文獻。讓所有的撰稿人,猶見歲月的風采,也留下了一段濃淡不同的感受。十年一劍,是劍客的榮耀,十年一文,是文人的自豪。在八百里瀚海,化風為曲,化水為油,心甘情願地把自己拋擲在滔滔的油海里磨礪。把對油田的愛,傾注於筆墨,任意在油海里揮灑,不知寫下了多少吉林油田的千秋史章。
油田二次創業的煙霞勝景,召喚著每一個石油人。令所有媒體人縱身於油海煙波之中,同時也凝練出了石油人艱苦奮鬥的精神。塑造和彰顯了石油人的英雄豪氣,在油田發展建設的每一個不同時期,特別是完善企業經營承包責任制後,改革創新發展力度不斷加大,奪油上產已成為企業發展的硬道理。許多驕人的業績,常常會給職工帶來別樣的驚喜。這一喜悅的到來,也是當年石油人最美的瞬間。
常見的綜合交錯版面,佈局合理、標題醒目,設計獨到、插圖藝術、文字擺放、以及責任編輯的位置和名字,幾乎就是昨天的吉林石油小報。《吉林石油報》是吉林油田的獨家媒體,是奪油上產的風向標。是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它不僅展示了石油人的英雄氣概,同時也唱響了艱苦創業的盛世浩歌,令人頻頻回首。
作為吉林石油人,已從一粒種子,成長為參天大樹。無論在怎樣的歲月裡。都會深深地體驗著生命的意義。石油人風輕骨俊、英風豪氣,已寫進了歷史,撰入了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