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是阿東
「 你有親密關係恐懼症嗎?」
前不久,看了一部日本電影《劇場》。
片中的男主角是我見過的所有影視作品中,最欠扁的人。
而在他身上,我也看見了很多人的影子。
男主角永田,是一個不賣座的劇作家。
大眾不欣賞他的作品,劇組成員不認可他的能力,有意無意地排擠他。
而永田我行我素,繼續寫著不賣座的劇本。
自我、疏離、好像對一切都不在乎。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也渴望被理解,被包容。
他的女朋友沙希就是那個給予他無限包容的人。
永田劇作生涯毫無起色,長期沒有收入。
但善解人意的沙希沒有責備,反而不停鼓勵永田堅持做自己。
她給了永田一直渴望的——“親密又讓人感覺安全的距離”。
但永田的內心仍一直在自我拉扯、自我折磨。
典型的「刺蝟型人格」。
他會生氣地騎走別的男生送給沙希的摩托車,卻不肯開口告訴沙希:
“我只是想你只看我一個。”
沙希給他買了他一直想要的書,他也不表露出開心,反而質問:
“買東西為什麼不和我說?害我也買了一樣的。”
他一次次地將沙希推開,但又渴望對方能重新給自己擁抱。
最後,他終於把這段感情作沒了。
當一切都無法挽回的時候,永田才第一次在沙希面前表露了他的脆弱和愛意:
“第一次見面,我就覺得你像天使一樣溫柔。”
“我真的很幸福。”
他渴望與沙希親近,卻又不知該如何表達愛意。
同時,他又恐懼著這段關係變得越來越親密,讓自己難以脫身,所以不停地做著一些傷害沙希的舉動。
這種矛盾的心理被稱作:
親密關係恐懼症。
「 什麼是親密關係恐懼症?」
如果你曾被朋友形容“疏離”、“慢熱”、“看不透”;
如果你總感到很難和人交心,很難有長久的親密關係;
如果你覺得很難開啟一段新的感情,並對此不抱期望。
或許,你也有“親密關係恐懼症”。
嚴格來說,它不算疾病,而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社交障礙。
不僅限於愛情,還泛指友情、親情在內的一切社交關係。
黃執中曾在《奇葩說》裡,談及這類人群的糾結心理——
“為什麼總有人不敢靠近自己喜歡的人呢?”
“是因為他會害怕。”
“害怕失去。”
我有個發小叫阿May,她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長得漂亮性格也好,身邊不乏追求者,她本身也有傾心的物件。
但她卻沒有一場,相對完整的戀愛經歷。
這都是源於她的「怪癖」——
每次差臨門一腳的時候,她都會由內而外地對那個人感到抗拒,開始冷暴力。
她有些自暴自棄:“每次對方靠近的時候,表現出熱情的時候,我都會感到害怕。”
害怕對方瞭解真實的她之後,便不再熱情;
害怕自己配不上別人的喜歡;
害怕這段感情,會沒有結局。
說到底,她恐懼的不是熱情本身,而是熱情過後餘溫的迅速消散。
“比起體驗擁有過再失去的痛苦,那麼我寧願從來沒有擁有過。”
“那樣就不會難受了。”
結果就是每段曖昧都無疾而終。
親密恐懼症患者們,就像顧城的詩中所描繪的那樣:
你說,你不愛種花
因為害怕看見花一片片的凋落
所以,為了避免一切結束
你拒絕了所有的開始
「 你被要求做
一個懂事的小孩嗎?」
為什麼會有人恐懼親密關係?
原因往往都與童年時期的關係受挫有關聯。
逃避或者恐懼一段親密關係的成年人,通常有過被父母忽視或者拒絕的經歷。
我們總是會聽到大人對孩子說,“你要懂事,你要聽話,不然就不要你了。”
懂事聽話,這四個字背後的隱含意味,常常向孩子釋放了一個這樣的訊號——
剋制情緒,控制行為。
最近,我看到了綜藝《少年說》的一個片段。
一個女孩鼓起勇氣站上高臺,委屈地控訴著爸爸的偏心:
“每次都是妹妹先來招惹我的,你卻只會譴責我。”
“我明明都已經讓著她了啊。”
“這樣讓著讓著,她就會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錯。”
而臺下的爸爸,面不改色心不跳。
他沒有覺得自己的行為欠妥,反而用“孔融讓梨”的典故繼續教育女孩。
並在最後發出了經典的靈魂質問——
“她小她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嗎?”
那些特別懂事聽話的孩子。
不敢違背父母的安排,善於將心事都悄悄藏起來,總是會因為體諒別人而委屈了自己。
他們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隱瞞自己的想要,也從不輕易麻煩別人。
與此同時,他們又渴望著能有一個人能彌補幼時的感情空缺。
但他過往的經驗告訴他,一旦暴露自己的脆弱,迎面而來的不會是安慰。
而是指責、嫌棄、失望。
於是,為了保護自己,缺少處理親密關係經驗的他們,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
一刀切。
不開始,就不會有結束。
「 親密關係恐懼症,
並不是一種病」
愛與被愛的能力,不是每個人生來都能具備。
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只能被困在自卑孤獨的心態或是若即若離的關係裡。
如果你為此苦惱的話,OG想告訴你:
你已經長大,不需要再像童年那般“懂事”。
你有索取安全感的權利,也有說出自己想要的自由。
可以試著把感受直接表達出來,不要去壓抑它。
希望在你遇到值得珍惜和用心對待的人時,別再反射性地推開與逃避。
你明明配得上世界上的每一份溫柔,而你需要做的只是,允許他的靠近。
總會有人因為你是你而愛你,你要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