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競爭壓力帶來的焦慮已經蔓延到整個社會,不安全感籠罩在幾乎每個人頭上。

學習提升,彷彿成了大家能抓住的最後一根稻草。從孩子到成人,從各種補習班到成人知識付費,大家都拼命奔跑,但就像在迷霧中尋找微弱的亮光,我們的內心依然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文筆要練、PPT要做、時間管理很重要、知識管理也必不可少......

對大多數人而言,追求“技能”是因為它看起來最有形、最直觀、最好衡量,但有一句話說得不假:“我們常常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正是因為懶得深入思考,所以拼命學習更多技術來自我安慰,彷彿把時間佔滿了,把自己累趴下了,才能擁有些許安全感。“我已經這麼努力了,還能怎樣?”

然而,我們也越來越清晰地看到:只停留在“技能”的層面,是永遠無法跟上時代的。

第一,我們根本不可能有時間掌握所有的技能;

第二,即便是我們已經掌握的技能,本身也在不斷迭代。

亞馬遜的CEO傑夫·貝索斯就曾說:“在未來十年什麼將會發生改變?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這也是一個常見的問題。

但在未來十年內,什麼將保持不變?這第二個問題,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不是李善友的首創,實際上,它是亞里士多德對這個世界的一個關鍵判斷:

“任何一個系統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這是一個根基性的命題或假設。它不能被預設,也不能被違反。”

也就是說,在任何一個系統,一定有,而且只有一個最為根本的原理,它支配著整個系統中的所有因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底層規律。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找出第一性原理,是不是就可以解決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問題?

很遺憾,不是的。

如果在百度搜索“第一性原理”,我們會發現,它不是First principle,而是First principles,這個“s”正說明了它是一個複數。

我們浩瀚的宇宙中,存在著無數的系統。系統有層級之分,大系統由小系統組成,小系統又由更小的系統組成,每個系統都有它自己的第一性原理。比如,對亞馬遜來說,它的第一性原理可能是——更多的選擇、更低的價格和更快的物流。再比如,對光學世界來說,它的第一性原理就是三原色。

因此,第一性原理能夠支撐一個系統的全部要素,但任何的第一性原理,都有它的適用邊界,只能針對每個特定的系統去分析。

那麼,這些“第一性原理”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意義呢?

一、決定個人能力的關鍵維度——思維深度

在《第一性原理》中,李善友指出:

“成年人學習的關鍵,並不在於增加資訊量,而在於提升自己的思維模式。

在低水平的思維模型中,增加再多的內容也只是低水平的重複而已,只有提升思維模型的水平,才能讓我們接納更多高維的資訊和知識。”

想要從根本上提升思維模型水平,就必須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培養從“根本”上考慮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李善友寫道:某個系統的“第一性原理”,往往來自這個系統之外。

大多數時候,我們之所以無法突破、創新,正是因為我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在系統內部打轉,小修小補,而對於系統的前提——系統之外的“第一性原理”視若無睹,在潛意識中固守著這個基石,即便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超脫系統,創造顛覆性的改變。

李善友在書中舉例,“從眾”心理就是一種典型的心理枷鎖:因為當我們“服從”大多數觀點時,也就默認了其他人所認同的前提條件,陷入了思維禁錮。

如果大家的建議是:透過學習筆記法、記憶法、思維導圖法等方法來提高孩子成績,那麼預設前提就變成了“孩子的成績好不好,關鍵在於學習方法是否高效”,系統上升了一個層次;

也有人可能會建議提高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提升毅力,甚至提升孩子的體能,從更深層次的“行為素質”入手,再把系統提升一級;

甚至,還會有人可能提出:家庭學習氛圍的營造、家長的自身影響力等環境緯度的意見,這又是更深入一層的思維,它的預設前提是“孩子的學習,不僅和孩子有關,也和周圍的環境密不可分”,就又擴大了這個系統的涵蓋範圍,成為了更大的系統。

是否具備“從根本上思考問題”的意識,就決定了你會直接“從眾”,還是會有意識地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得到屬於自己的獨立判斷。

有人可能會問,我也希望學會用“第一性原理”深度思考,可是“第一性原理”具體到底是什麼?我要怎麼用?

讓我們繼續跟著李善友的講述走下去。

二、哪些知識屬於“第一性原理”——人類的元知識

“第一性原理”的概念,最近一次引起全球各大媒體的關注,是源於伊隆·馬斯克,這位被譽為現實版“鋼鐵俠”的超級企業家在接受TED採訪時說的一段話,他說道,他最推崇的是“First principle thinking”(“第一性原理”思維方式),他認為:“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是用物理學的角度看到世界的方式,也就是一層層剝開事物的表象,看到其中的本質,然後再從本質一層層往上走。”

因此,從伊隆·馬斯克的角度來看,物理學是產出“第一性原理”的關鍵學科。

從“第一性原理”的百度百科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它目前的解釋和物理密不可分。

李善友在書中提到:斯坦福大學的張首晟教授曾經列舉過8條重要學科的重要內容,除了物理學,還包括了其他幾大關鍵領域,比如哲學領域中的原子論;數學領域中的歐式幾何;生物學領域中的自然選擇;經濟學領域中“看不見的手”;政治學領域中“人人,生而平等”,表明“第一性原理”不僅存在於物理學,也廣泛存在於各大基礎學科。

而巴菲特最重要的夥伴,查理·芒格更是提出了“多元思維模型”

查理·芒格說,他熱愛學習,尤其是跨學科學習,透過跨學科學習,他蒐集了100多種思維模型(其中非常重要的不超過10個),並且透過這些模型來制定他的“生態”投資策略。比如,他指出,數學、物理學、工程學、化學是四門最重要的硬科學,而生物學、經濟學、心理學、統計學則是比較重要的軟科學,這些重要學科中的重要理論包括:數學的複利模型、物理學中的臨界質量模型、工程學中的備份模型等,每個學科都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去切入瞭解這個世界,當不同的幾種思維模型組合起來解決同一個問題時,更能產生極強的效果。

查理·芒格甚至說:“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我向你保證,總有一天你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現你已經是同齡人中最有效率的那一個人了。”

那麼,這麼多的“第一性原理”,我們要怎麼學?李善友提出:

“大多數人可能會產生顧慮,認為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這麼多的學科......

實際上,在每個學科中,真正的大道理可能只佔全部內容的5%,但它卻代表著95%的重要性......”

因此,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掌握重要學科中這5%的重要理論,也就是人類的元知識。

很多人問,為什麼學了這麼多,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就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所學的,都不是關鍵的元知識,而只是不斷衍生出來的次級知識,這些細枝末節對提升個人思維能力的作用微乎其微。

正如要蓋高樓,沒找到鋼筋,只拼命找到了一堆又一堆的螺絲,再多的螺絲也無法直接替代鋼筋的作用,反而把一片好好的空地堆成了垃圾場,正如我們不斷往大腦裡“塞”的各種“技能”一樣。

那麼,學習元知識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該如何利用元知識,建立自己的思維體系?把鋼筋真正建成樓房?

三、構建思維體系的邏輯工具——“演繹法”

李善友在多年創業創新領域的研究中發現,當我們回顧人類歷史,會發現絕大多數時候,人們都在使用“歸納法”來認識世界。

比如,打雷後下雨了,第二次打雷後又下雨了,第三第四第五次後,我們就把“打雷”和“下雨”歸納成一種因果關係,以便於再下一次打雷時提前準備好雨傘。

歸納法很直觀而且常常是有效的,因此成為了人類的主流思考方式,然而,我們怎麼能夠保證我們歸納的結果,能夠窮盡一切呢?

即便世界上有一億隻白天鵝,我們也不能說“天鵝就是白的”,因為,黑天鵝的發現,正說明了歸納法的侷限性。

哲學家休謨更是指出:“我們不能以先驗的知識證明未來就會和過去一致,因為在邏輯上,明顯的事實是,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

世界在不斷變化,過去歸納的結果,根本無法被用作未來的依據。

因此,雖然歸納法常常有效,但也常常成為我們的阻礙,因為歸納法屬於感性認知。

要構建深度思維體系,我們必須掌握一個關鍵的邏輯工具,那就是建立在理性邏輯上的——“演繹法”,這是一種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至下而上推導全過程的方法。

在埃隆·馬斯克馬傳記中,他的一位下屬曾說:

“對待任何事情,馬斯克都持有一種全然相信的態度。他說只要有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哪怕暫時還沒有想到如何實現的路徑。”

無論是超級電池工廠,還是實際成本只有預估成本1/10的地下隧道,無論是特斯拉,還是傳送和收回火箭,馬斯克看似典型的多元化經營,實際上一直是從第一性原理出發,來架構他的商業帝國。因為他始終在思考一個終極問題:這個世介面臨的真正問題是什麼,哪些會影響到人類的未來。從這裡出發,他至下而上,進入網際網路,可持續能源和空間探索這三個領域,並依次扔下了Paypal,Tesla Motors和SpaceX這三個重磅炸彈。

說了這麼多,我想回到剛才關於如何提高孩子成績的問題上(請原諒我的職業習慣),我認為,從任何單一的前提出發,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我們希望提高孩子的成績,本質上是希望提高孩子的競爭力,讓孩子脫穎而出,因此,真正從“第一性原理”出發的話,我們要做的是:

第一步,幫助和引導孩子透過跨學科的學習,去涉獵重要學科的重要知識,建立自己的元知識體系;

第二步,幫助孩子刻意練習“演繹法”這種關鍵的思維習慣,讓孩子具備從“第一性原理”思考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推動整體認知的顛覆性升級。

這一整個過程,才是解決孩子“成績”背後的真正關鍵。

看完李善友的《第一性原理》,我覺得,作為混沌大學的創始人,李善友做這本書確實是誠意滿滿了,除了以上部分觀點,書裡還列舉了大量經典的商業案例,想要創業的朋友可以一讀。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渴望超越自己的人,也都可以從中受到一定的啟發,就讓大家自己再好好品味吧。

最後,借李善友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如果能找到不變的,把所有的資源和精力,毫無保留地投入到不變的事物上,其力量不可同日而語。”

與大家共勉。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生而為人實屬不易,好在有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