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公司年會,被一個同事評價說我為人處事太高冷,如果沒有正事都不敢和我搭話。還沒等我自己解釋,另一個同事就打斷了:她可不是高冷,那是沒遇到感興趣的話題罷了。
其實瞭解我的人都知道,骨子裡我是一個話癆,只是我的話匣子只有在三觀相投、興趣相仿的人身上才奏效。
但現實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太難了,我來這個城市快十年,也才遇到一個而已,所以大多數時候我是一個安靜而孤僻的人。
01 動物才需要合群,人可以和孤獨共舞由於疫情原因,我大概有一年沒和朋友在外面吃飯逛街了,雖然我並不是一個愛逛街的人,但卻很享受和朋友坐在二十幾層的咖啡廳裡,從午後聊到日暮時的暢快。
偶爾抬頭看著窗外的滾滾車流,華燈初上的寧靜給人一種放空一切的輕鬆自在。那時的我,像個噼裡啪啦的算盤,一旦說起話來,好像沒人能讓我暫停。
回想上一次聚在一起,大概是三四個月前的事情了,如今各奔東西,身在不同的城市,我們都在為自己的事業奔忙著。一回頭新年漸近,才發現我們已經好久沒見了。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我們一生中,不需要太多的朋友,每到一個地方,能遇到一兩個談得來的人已經是件不易的事情。大多數時候,人都是孤獨的,所以你要學會和自己相處。
其實以前的我是一個特別害怕獨處的人,因為缺乏安全感,總希望不管在做什麼身邊都有夥伴在。但隨著年齡漸長才發覺,其實我並不是害怕孤獨,而是害怕被人指指點點說我不合群。
但如今,我卻特別享受一個人獨處的時光,而且甚是反感去叨擾別人。除了十分要好的朋友,我已經懶得去經營那些不重要的關係了。翻開社交軟體的對話列表,發現除了工作和家人我已經很久沒有主動找人聊天。
說來也巧,當你內心處在什麼樣的頻率時,生活裡就會有很多相同頻率的東西不斷地向你靠近。我想這應該就是朗達·拜恩《秘密》一書裡提到的吸引力法則的神奇之處吧。
今年跨年,其他部門都是送吃的,而我們部門每人收到一本書,而且是以拆盲盒的方式進行。在開啟包裝之前你壓根不知道擺在你面前的將是一本什麼樣的書籍,而我收到的恰是山下英子的《斷舍離》。
贈語也是我一直忠愛的話:願你歷遍山河,覺得人間值;願你沉浮半生,回眸依是少年……
一向看書很慢的我,居然一天之內就讀完了,合上書的那一刻只覺得內心無比澄澈。就如書中所言:擁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錯覺,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如此,才是斷舍離的意義。
我們從這世上走一遭,活明白了才發現,動物才需要合群,人是可以和孤獨共舞的。
02 你害怕的不是獨處,而是別人的議論這一年,我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每週都在單位、宿舍、家之間奔走,以前還有下樓溜達的習慣,一邊散步,一邊記錄好看的風景。前兩天週末閒來無事,翻看自己的相簿才發現,這一年我幾乎沒有拍照片。
如果一個月按照四周來算,我已經宅了將近50周。以前總認為自己是害怕孤獨,現在終於明白,我只是害怕成為別人眼中的另類。
但不知不覺中,我還是活成了另類,可我忠於自己啊。這種簡單的美好,不就是我真正想要追求的麼?當要好的朋友不能常常相見時,我也蠻享受一個人的生活。
一個人吃自己喜歡的食物,不用出門的日子即便睡到日上三竿也可以和蓬頭垢面和諧共處;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用遷就,不用發怒,偶爾休息一天宅在家也很舒服。
網上總能看到這樣的問題:一個人生活不孤獨嗎?但我卻想說,一個人的時候,你可以做任何取悅自己的事。這個世界本就如此,兩個人相處也會產生孤獨感,一群人狂歡後的孤單更甚。
人生一世,沒有誰可能陪你一輩子,即便是最好的朋友,最愛的家人,也只是陪你走一程。伴你最多的人還是你自己,所以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人就好。
善待自己的唯一方式不過幾個字:該吃吃,該睡睡,愛誰誰。
想到前幾年剛參加工作時候的自己,甚是害怕不能融入團體而被人當作另類。大概是有過一段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工作的時光,當所有異樣的目光聚集在身上時候的灼熱,那種無望感總給人一種想要逃離的衝動。
今天刷微博,看到這樣一段話,好像對於曾經面對孤獨的恐懼又多了一些頓悟。
我其實害怕的並不是孤獨,而是太在意別人的指摘;骨子裡我也並不孤僻,甚至可以說開朗活潑。但大多時候我很懶,懶得經營各種關係。還有一些時候,就是愛自由,覺得任何關係都會束縛自己。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知音難尋,我老覺得自己跟大多數人交往,總是隻能拿出自己的一個維度,很難找到個像我一樣興趣一望無際的人。
03 那個獨來獨往的人,一定很慘吧?你覺得我獨來獨往,很可憐,但卻不知道這是我得之不易的清淨。
記得樹上春樹有一句話:“我這個人是那種喜愛獨處的性情,表達得準確一點,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性情。”
其實對於享受獨處的人來說,大多數都是這樣的心態,但在旁人眼裡就變成另一種味道,覺得沒人願意和你打交道,覺得你很慘。
對於成年人而言,很多孤獨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選擇。要捨棄多少無用的社交,才能換來自己想要的平靜。一個人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哪有時間去百無聊賴。
我始終相信,會享受獨處的人才是無限接近自由的人。
可令人無奈的是,那些一個人的時間,終究會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而減少,身邊的人結婚了,生娃了,你開始高朋滿座,你開始酒局不斷,你開始失去自己的世界……
對於很多當了媽媽的人而言,最奢侈的就是獨處的時間。而獨處是一個人淨化身心的養料,當我們開始失去自由時,在另一種層面上,也開始丟失自己。
每每想到這裡,我便對婚姻產生排斥,其實害怕的不是生活裡的一地雞毛,而是害怕失去自由和獨處的能力。
張若昀曾經在《愛情進化論》中有這樣一句臺詞:
我這個人,獨處能力挺強的,一個人也能過得挺好。所以說,如果另一個人加入我的生活,沒有什麼特別意義的話,甚至可能會打擾到我,那我不介意一個人待著。
那一刻便覺得,這不就是我的心聲麼!一個人生活很好,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而在我看來談戀愛和結婚本就是寧缺毋濫的事。
當一個人真正懂得獨處對於自己的意義時,無論愛情還是友情都有了不一樣的堅持。
就如謝耳朵的一句臺詞:人窮盡一生追尋另一個人類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無法理解,或許我自己太有意思,無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們在對方身上得到的快樂,與我給自己的一樣多。
每次讀到這句話,感觸都頗深,那些能享受獨處的人,其實人生的每個階段都不缺幸福,單身也好,結婚也罷,ta自身就有製造幸福的能力。
希望我們都能學會與自己獨處,只有淨化了自己的磁場,你想要的,才會慢慢降臨。
今日話題:你害怕獨處麼?一個人的時候如何排解孤獨感?